內容簡介
山谷裡有什麼隱隱翻騰衝撞著,某種古老而強悍的力量。它在循序運轉的現世中,苦無立足之地。
夏日炎炎,空氣中的沈重抑鬱,不僅僅只是暑熱難耐那麼單純。艾莉森、葛文和羅傑都覺察到這股異樣的氣氛,但只有老休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當過去與現在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逼近;災難不遠,亦步亦趨,他們又該如何抵擋這宿命的強大力量?
這部榮獲英國守衛者(Guardian)和卡內基(Carnegie)雙料大獎的少年小說,以一則威爾斯傳奇為主軸,藉由葛文、羅傑和艾莉森這三位少年男女命運的相聚,重新啟動悲劇的輪迴──兩名年輕人愛上同一個女孩,終致互相毀滅,而沈重的愛恨糾葛則使女主角深陷怨恨與復仇的泥沼。
艾倫.加納的作品一直以善於運用神話、傳說的元素著稱。兒童文學評論家普遍認為,作品中暗藏的關於神話的思考,撐起了加納作品的半壁江山。特別是他對「強烈情感」的刻畫,不能自拔的執念,寧為玉碎的自毀傾向,以及一方面又掙扎著尋求解脫的矛盾。這種壓抑的、狂亂的熱情,在本書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流的文學作品要怎麼讀?
文/蔡宜容
「這是一部應該貼上『引起圖書館館員混亂』標籤來加以分類的書。」
當「貓頭鷹恩仇錄」(The Owl Service)剛出版時,一份兒童文學的書評雜誌「兒童書架」曾經給予這樣的評價。
這是因為本書將兒童文學中鮮少有人觸及的人的悲劇性,在結構極其複雜的幻想文學中加以展開的緣故。甚至有人認為,沒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孩子,是會把它拋棄在一邊的。
艾倫.加納(Alan Garner)的作品一直以善於運用神話、傳說的元素著稱。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找到威爾斯神話傳說的投影。兒童文學評論家普遍認為,作品中暗藏的關於神話的思考,撐起了加納作品的半壁江山。特別是他對「強烈情感」的刻畫,不能自拔的執念,寧為玉碎的自毀傾向,以及一方面又掙扎著尋求解脫的矛盾。這種壓抑的、狂亂的熱情,在「貓頭鷹恩仇錄」這本書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部榮獲英國守衛者(Guardian)和卡內基(Carnegie)雙料大獎的少年小說,以一則威爾斯傳奇為主軸,藉由葛文、羅傑和艾莉森這三位少年男女命運的相聚,重新啟動悲劇的輪迴──兩名年輕人愛上同一個女孩,終致互相毀滅,而沈重的愛恨糾葛則使女主角深陷怨恨與復仇的泥沼。
古老的三角戀情,悲劇傳說,在威爾斯與世隔絕的荒僻山村中一再重演。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主角,卻永遠牽絆著走向同一種結局,彷彿在某種神祕力量的牽引下,當局的三個人非得互相毀滅而後已。時間的重層,悲劇中套著悲劇,構成了一種鮮明的藝術特色。
如果只把悲劇的重演歸因於超自然力量,那麼未免失之輕淺。艾倫.加納從人物的階級背景和個性切入,賦予鄉野傳奇更合理、更深刻的解釋。
出身上流社會的艾莉森,她是典型的、溫室裡的「英國玫瑰」。出入豪門子弟聚會的俱樂部,夏季到鄉下別墅度假。她生活在母親刻意安排的生活軌道上,等著畢業後出國遊學(這是英國貴族子弟的必備學經歷),然後大約就要準備正式踏入社交界,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嫁了。
艾莉森絕對稱得上善良易感,但根深蒂固的上流社會生活習慣也使她對人生疾苦的體驗失之淺薄。這樣的艾莉森毋寧是軟弱的。她既享受著母親的安排與生活的便利,卻又對烈火似的葛文和他追求「自我」的熱情感到目眩神馳,於是便在心中產生強烈的矛盾和猶豫。
羅傑的出身顯然比艾莉森略遜一籌。他的父親應該是經商致富,在二度婚姻中娶了新寡的貴婦(艾莉森之母,其財務上似乎面臨一些狀況);典型的小資產階級藉著姻親打入上流社會。羅傑洞悉了這樁婚姻的現實考量,他的世故不僅於此。除了對這樣各取所需、互蒙其利的婚姻語多嘲諷,一方面卻也深切明白自己能夠從中獲利。這樣的羅傑毋寧是現實的。他對人生沒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堅信著「身家背景」決定前途;唯成敗足以論英雄。
至於葛文,勞工階級出身的威爾斯少年,一心希望藉著聰明才智掙脫困乏的生活圈和階級限制,闖出一番成績。這樣的葛文毋寧是孤獨的,且無往不在矛盾中。他一方面相信人定勝天,一方面卻對所謂的命運,油然生出恐懼。他愈是憤世地吶喊著,愈是赤裸裸地洩露自卑與自尊的交相煎熬。
三位主人翁在個性與生長環境的影響下,面對悲劇傳說的重演,也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面對及逃避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有關人物個性以及身世種種,在本書中幾乎都是藉由「對話」的內容來呈現。事實上,大量的「對話」使用,正是加納作品一貫的特色與爭議焦點。加納極少在書中採用全知的敘述觀點交代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相反的,他常常透過數位主要角色的觀點,切入同一件事情。亦即透過主角和「別人」以及和「自己」的對話,展現一件事情的不同面相。讀者也必須從這些不同的切入點,摸索著建立自己對所謂「真相」和「全貌」的看法。
有書評家指出,這種多重敘述觀點與大量對話的運用,實驗性太強,不是一般「淺顯易懂」的作品。但這正是「貓頭鷹恩仇錄」的魅力所在。透過錯綜隱晦的敘述觀點,與時而狂亂、時而曖昧的對話,書中人物壓抑的情緒,山雨欲來的狂亂氣氛,以及為性格與命運所折磨的感情,逐步達到飽和的頂點,釋放出懸疑的戲劇張力。
日本知名的兒童文學研究者神宮輝夫指出:這是一部誤解與不理解的悲劇。雖然是兒童文學,但實際上又很難僅僅這樣歸類。主人翁的年齡以及他們所面對的問題,遠遠超越了兒童的範疇,作者的創作態度也不只是面向兒童。但他將一個如此複雜的題材處理得這樣單純,以及在神話、傳說切入現實世界的幻想性上,都使得年輕人遠比大人更能理解它。
這部以威爾斯神話為主軸的幻想文學作品,作者並不只是為了讓現代人去理解傳說中的美與力量而寫,他更看重的顯然是想讓這種精神延續下去,於是我們看見一種古老而又熟悉的東西在現代的故事中萌動了;我們目睹的是三個孩子在青春期的苦惱,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壓力、階級意識、人種差異等等的困惑,思考的是一個人類應該如何去愛、去生存的根本性問題。這樣深沈的主題,發人深省的天地,雖然排列在兒童文學書架上,卻也值得成人細細品味。
為什麼要閱讀一流的文學作品?
一流的文學作品要怎麼讀?
這本書是誰寫的?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 1967年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 1968年英國守衛者兒童小說大獎
★ 「好書大家讀」選書
★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