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您 ,   註冊    
書系分類

瀏覽紀錄X 全部清除

    
分享商品: Share on Google+

臺灣開發故事:離島地區

書籍編號:BTA005N 賣場編號:000675
作者: 趙莒玲
頁數: 176
適讀年齡: 12歲以上
出版日期: 2011年月2日 二版
ISBN: 978-957-490-290-3
開本: 菊十六開(14.8×20.9cm)
裝訂: 平裝
定價: $260
優惠價:
221
數量:
商品介紹
序/導讀
目錄
得獎紀錄
使用心得
發表書評
 
內容簡介

離島地區可說是臺灣開發的起源,
現在雖然已成為人們心中寧靜純樸的觀光好去處,
但前人留下的痕跡依舊訴說著它曾經是戰地前線的事實。

在欣賞優美的自然風景時,也別忘了從歷史人文的角度,
來細細品味澎湖、金門、馬祖所歷經的滄桑,以及它們所富含的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

趙莒玲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畢。曾任職青年日報記者、中央日報記者和編輯。現職為自由撰稿人以及南華大學傳管系、嘉義大學中文系、中正大學傳播系的兼任講師。
       喜愛寫作,對各類事物都充滿好奇。著作包括:《臺灣開發故事》、《臺北古街漫遊》、《鹿港小鎮塵封往事》、《我的同班同學》、《美濃,鍾理和原鄉風景》等。
 
重新「發現」臺灣而豐富自己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教師)
 
  很長一段時間,學校的歷史課往往從遠古時代講起,雖然有其理由,但因年代距離實在遙遠,難以理解或感受,學習起來十分困難。過去的歷史課本總以「北京猿人」為開場白,現在課程調整了,窠臼似乎難以跳脫;即使臺灣史的開頭,往往始於考古,或「荷蘭、西班牙時期」,對多數學生而言,既疏遠又艱澀。
 
  為何中小學歷史課常從「頭」講起,一而再、再而三呢?推敲起來,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基於「前因後果」的時序考量,這是出於歷史學的思維與堅持;另一原因也很關鍵,即是基於文化傳統或國史論述的立場,學習歷史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吸收,更應是對於國家或民族認同態度的養成。這樣的歷史課或許有特色,但有一個問題是始終明顯的,那就是學生與己身所在的「鄉土」連結薄弱,對國家或民族「大傳統」可能琅琅上口,但一談起生活周遭人事景物「小傳統」卻反而語塞,似乎乏善可陳。
 
  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學習歷史,其實並不需要從遙遠的古早時代講起,也沒必要仿照大學歷史系裡頭「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分野,這種分野只是大人世界對於歷史的想像或習慣,兒童、青少年的歷史學習沒必要照搬照套,而應該在時間、空間上採取「由近及遠」的原則。為何如此呢?因為,生活周遭的人事景物不可能憑空而來,其中一定有社會的背景、歷史的軌跡,從周遭人事景物出發,再推擴到較早的歷史,通常就可以接上「大傳統」、「大歷史」;這樣的連結,必然會產生「原來如此喔!」的驚嘆,歷史學者所關心的「歷史感」也才會油然而生,如此學到的歷史方有意義。死記一些無緣體會、理解的內容,不僅造成學習困難,也弄壞了學習歷史的「胃口」,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困難、無聊,癥結不外乎在此。
 
  舉例來說,住在新竹北埔地區的人可以透過「金廣福公館」,瞭解閩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之間複雜糾葛的歷史,習得重要的族群課題;此外,亦可以知道臺灣山區資源開發、聚落發展的過程,甚至可經由樟腦的開採來探索清代臺灣的國際貿易,以及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牽連,這些已經都進入了「大傳統」、「大歷史」層次。透過這樣的層層推擴,不僅歷史知識擴大、深入了,住在新竹北埔地區的人還可以擴大對於自己鄉土的理解,並且就這些延伸的課題與其他地方有相似課題的人們產生連結,形成可以交流分享的歷史視野。
 
  又如臺北或高雄這兩大城市,對住在其中的許多人而言,兩個城市並非出生、成長的所在,於是每年到了春節前,人們都要忍受塞車之苦離開臺北或高雄「返鄉」。臺北或高雄的「都會化」是近代歷史,特別是晚近一百年重要的現象,兩個城市的居民若從自己周遭人事景物開始進行了解,一定能夠觸及臺灣史、中國史,乃至世界史的許多課題。而且,因為住在臺北或高雄這樣的「異鄉」,於是「懷鄉」才有了深刻意義,許多關於臺北或高雄的文學、歷史書寫因此經常充滿對於故鄉的殷切情感;透過「臺北」或「高雄」,人們在精神上連結了許多城鄉聚落——在臺灣的,甚至是在中國大陸的。到了後來,臺北或高雄作為「異鄉」、「故鄉」或「原鄉」的意義,甚至產生游移轉換,這是屬於「臺北人」或「高雄人」的重要故事。
 
  「鄉土」毋寧是一種精神的存在,但必須透過實際的生活、引導、體驗、印證等過程,才有可能昇華,產生「有所根本」的感受,形成永不動搖的「鄉土之愛」。透過周遭人事景物關連性的層層推擴,「鄉土」或「鄉土之愛」內涵其實是可以延伸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或者「祖國之愛」、「鄉土之愛」)未必衝突,甚至能相得益彰。
 
  現在的中小學生關於「臺灣」的認識,多半來自書本,應該有所改變了。我們閱讀臺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的題材,其中最能親身體會、實地造訪的,就屬臺灣史,因為我們住在臺灣啊!對於臺灣歷史的了解,可以透過書本,但不應該止於書本。進入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文史工作室,可以讓我們迅速掌握重要訊息,印證、拓展書本知識。如果想要更加滿足好奇心,並且試探更大的可能性,不妨直接抵達某個古蹟、老街、聚落、山川,親自了解其歷史、社會、環境與生態,而且儘量以步行(或騎腳踏車)方式貼近,安步當車,自在悠遊。在心態上,不應是浮光掠影般的「漫遊」,而是放下自己的「慢遊」。透過踏查、實地拜訪來貼近鄉土、重新發現臺灣的過程,將能更加豐富自己,因為深具意義的連結已經產生。
 
  在上述的體認下,書寫通俗的臺灣史讀物因而成了一件很困難的工作,這必須帶起人地之間的連結、喚起一種出遊造訪的好奇感,並且能夠滿足、印證眾人來自不同角度的閱讀及體會;書籍雖不能取代實際的人文自然世界,但作者卻必須盡力在圖文之間傳達鮮活的認知與感受。依據這些標準,《臺灣開發故事》是目前可見一套極佳的讀物。這套書以「人地關係」為主軸,呈現細膩、豐富的歷史圖像,並且一路引領讀者通貫古今,因此成為我們悠遊臺灣的一個絕佳起點。
 
  《臺灣開發故事》不是拿來按圖索驥用的,而是藉以別開生面,促動我們重新發現臺灣、深入了解鄉土。屬於臺灣的故事不可能僅止於這套書,後續的篇章留待我們親身去探索與紀錄。
重新「發現」臺灣而豐富自己
 
澎湖
荷蘭人是澎湖兵燹始作俑者 18
明鄭軍與清軍對決後的太平日子 21
神話趣聞引人入勝 29
中法戰役輸得冤枉 32
亡羊補牢,依舊輸給日軍 37
清末澎湖軍事地位驟降 42
「禮多」人見怪 46
不斷上演移民史 50
臺灣成為澎湖人的「移民天堂」 51
采風社為「菊島」傳薪 60
澎湖第一 64
 
金門
金門是明鄭軍的後勤基地 70
舊金城是東征驅荷策畫地 76
險些蒙上「沉魯王」不白之冤 78
行政商業重心,移至金城 80
古寧頭戰役決定兩岸對峙 85
金門人「現代恩主公」——胡璉將軍 88
民間傳說「金門是福地」 92
遺漏在史冊外的記事 96
古寧頭雞母穴「留不住人」? 97
九三砲戰到八二三砲戰 99
單打雙不打的歲月 106
「摸哨」的「水鬼」不見了 111
金門第一 116
 
馬祖
南竿是眾島之首 126
「抗日英雄」林義和豪氣干雲 130
北竿海盜傳說繪聲繪影 133
東、西莒是游擊隊大本營 139
「游擊王牌」王調勳壯志未酬 143
東引是反共救國軍活歷史 147
「人造」的高登島 153
亮島、大坵各有神助 155
戰地兒女的獨白 162
馬祖民俗 166
馬祖第一 170
 
澎湖大事年表173
金門大事年表174
馬祖大事年表175
★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薦
★「好書大家讀」選書
★  新北市國民中學優良讀物推薦
問與答
評論內容:
(使用評論前請先登入)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相關商品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易碩網頁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