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紹 |
序/導讀 |
得獎紀錄 |
使用心得 |
發表書評 |
展望下一個十年
轉眼間,《孩子一生的理財計畫》已經出版十年了。
這十年來,不論是臺灣的經濟情況,或是我個人的生活都有極大的改變。臺灣的經濟優勢急轉直下,我則遠居英國。
很多朋友和家長都會問我,在臺灣目前的經濟情況下,該如何進行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還有,英國的父母親都是怎麼做的?
首先,先來談談幾個我在英國看到的例子。
有一天,幾個孩子來敲門,他們有的拿著捐款箱,有的拿著學校的信函,非常有禮貌地說明來意:「我們學校的圖書館要改建,請鄰居捐款。」那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孩子來募款,不由得愣住了。
他們或許看出我的遲疑,將學校的信函推到我眼前,「我們真的是代表學校,這封信有校長的簽名。」我微微一笑,說我不是懷疑他們,而是在納悶,為什麼不是由學校向政府或企業募款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那是我們的圖書館啊!」我又問,為什麼不是大人來募款?他們還是以同樣的話回答我,「那是我們的圖書館啊!」
我懂了,使用者付費,這是英國學校給予孩子的理財觀。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朋友家。
朋友有兩個孩子,分別是十一歲和九歲。有一天,他們穿戴整齊,帶著零用錢,攜手走入一家相當高級的餐廳裡。大約二十分鐘後,兄妹倆滿足地走了出來,心滿意足地形容在高級餐廳用餐的經驗。我很納悶短短二十分鐘他們能吃什麼?他們笑容滿面地說,「我們的零用錢不多,只夠合叫一碗湯。」
朋友接著說,孩子很羨慕她和朋友上高級餐廳,也曾想要帶孩子去,卻又不想寵壞他們。兄妹倆於是用零用錢去滿足自己的心願。
在這個例子裡,我看到的則是一個家庭理財觀點:心願是必須靠著自己的能力去實現的。
與臺灣父母比較,英國的父母比較不會為孩子預作投資,甚至在孩子上大學時,就要他們搬出家庭,自食其力。因此很多英國青年必須藉由助學貸款,或打工來完成學業。
反觀臺灣,父母不但為孩子支付大學、留學費用,甚至連房子都替他們買好了,在父母的庇護下,很多臺灣青年尚未踏出社會,便擁有車子、不動產。在父母的周詳的照顧下,這些在優渥環境長大的孩子不再像上一代那麼肯吃苦,有的甚至畢業後也不工作,厚著臉皮賴定父母。有的則是欠下一大堆卡債,留給父母去收拾。
相形之下,英國父母似乎狠心多了。
不過,英國父母在讓孩子放手高飛前,卻很在意理財觀念的培養。
別打腫臉充胖子,是他們根深柢固的錢財觀。因此,英國的二手店經常人滿為患;東西壞了,自己設法修理,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一個工具箱,DIY的書籍隨處可見。他們會一再告訴孩子,絕不能讓錢隨意從指尖溜走。
此外,為了培養孩子的耐力,英國男學童冬天穿長襪、短褲、女孩依舊穿裙子。過於舒適的環境,無法培養出刻苦、耐勞的性格,英國人至今依然相信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
理財計畫必須隨著環境而調整。這十年來,臺灣的經濟情況確實衰退許多,我們已無法給孩子太多「魚」了,所以給他們一支好的釣竿,顯得更為重要。
因此,在新版的《孩子一生的理財計畫》裡,我將英國父母對的理財教育融入其中,加強刻苦耐勞精神的培養,及正面金錢觀的灌輸。希望孩子在成長中,得以培育出對金錢的敏銳判斷力、強大的抗壓性,吸收充份的財經資訊,未出美好的人生奠定基礎。
在《孩子一生的理財計畫》出版十年之際,衷心期待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更期盼臺灣的經濟能撥雲見日,重新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