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紐伯瑞金牌得主理查‧派克的幽默之作!
◎ 過世的嚴厲老師、年輕的代課老師、好不容易湊齊的八名學生,
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鄉村小學校,在嚴厲的巴老師過世以後,洪米尼山脈學校卻還是經營下去了,羅素有個祕密的計畫,但他的計畫卻即將被打亂;亂七八糟的塔爾家竟然出現自願上學的格倫;還有頭一次上學的小馬褲和永遠跟不上進度的盧利,在代課老師出現以後,洪米尼山脈學校有了極大的改變。
作者以輕鬆幽默的第一人稱角度書寫學生痛恨學校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發人深省。能從中看見值得探討的師生互動與角色定位。
作者簡介
理查‧派克(Richard Peck)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中部小鎮,1956年於德堡大學獲得英語學士學位,又在1959年於伊利諾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並同時教授國中與高中英語,直到1971年辭去教職,將教育現場看到的事物轉化為文字,專心為青少年筆耕,創作超過三十餘本。被華盛頓郵報稱譽為:「美國最活躍的青少年讀物作家」。最有名的作品為《我那特異的奶奶》和《那一年在奶奶家》。現在住在紐約。
◎個人網站:www.zksnyder.com
譯者簡介
趙永芬
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育碩士。曾於一九八九年進入中國生產力中心第三屆口譯班進修,並獲得口譯執照,且多次獲聘在國內外從事中英文口譯工作。目前擔任中國科技大學英文講師,並從事翻譯工作。曾獲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翻譯獎,翻譯作品有《黑鳥湖畔的女巫》、《小殺手》、《洞》、《風之王》、《魔法灰姑娘》、《人間有晴天》、《帥狗杜明尼克》、《希望在這裡》、《裝罐季節》、《奧莉的海洋》、《金魚眼叔叔》、《愛在蔓延中》等。
推薦序
教育——任何年代都值得討論的話題
文/李崇建
放暑假的時候,突然傳來老師逝世的「噩耗」,當學生的你有何感覺?悲傷?不捨?懷念?或者……高興!
書中的主角聽到消息:巴老師「死翹翹」了。竟然感到歡欣,如同聽到天籟一般,因為他們不必挨打了。
你可能認為,這些學生一定頑劣不堪!
事實上,他們只是平凡的鄉下孩子,頂多稱得上調皮。
既然如此,巴老師生前,為何動輒敲著藤條,令學生害怕?死後像個罪犯伏法般,讓人額首稱慶呢?
書中的巴老師並未真正現身,只能透過孩子們的描述拼湊其樣貌,以及牧師口中所說巴老師的座右銘:「不打不成器。」
巴老師是美國舊社會小學教師的某個類型,已隨著舊社會逝去了。現今的美國,鮮少聽見教師體罰學生的案例。
然而在當時,巴老師的體罰典型,是誰允許、創造出來的呢?書中的蛛絲馬跡,提供給讀者討論、詮釋的空間。
這也正說明,臺灣的教育部雖然剛通過「禁止體罰」的條文,為何仍是方興未艾的話題。
孩子為何要上學?
小學時代,我是個調皮的孩子,喜歡在河裡抓魚、游泳,玩紙牌、彈珠。每天上學前,我幾乎天天向土地公祈禱,希望老師生病請假、校長捲款潛逃、學校倒閉。當然,土地公從未應許,我幾乎天天挨打,在惶恐中度日。
我身處的時代,仍是體罰有理的一九七○年代,有些父母甚至拿著禮物,請老師「嚴加管教」。當學生無法在「學科」取得學習成就,老師又嚴厲時,仍是孩子的我,不禁質疑:為何要上學?
書中的洪米尼山脈學校,位於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帕基縣,地處偏遠的農村,只有一間教室。當時,時序剛進入二十世紀,蒸汽引擎、打穀機進入鄉村,汽車與馬車發生車禍。工業革命傳到北美一百年後,機械產物迅速遍及各地,世界正處於新舊之交。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既有鄉村的各種娛樂:釣魚、游泳……還有對新世界、對城市的憧憬。相較於學校的簡陋、無趣,孩子為何要上學?
羅伊拒絕上學;羅素準備離家出走,實現夢想;查理‧帕爾無法通過八年級畢業考試,卻能熟練的操作農機;塔爾家的孩子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的世界遠比學校豐富、有趣多了,如果學校還有動輒打人的老師,誰想上學?
每個時代,都有吸引孩子的事物,或者孩子有令其著迷的「次文化」,那要如何使孩子進入學習的核心?或者進入「學校」學習呢?
教育的方式
《走了一位老師之後》一書中,作者沒有書寫巴老師的教育理念,但我們看到,巴老師將教育的方式簡化為一根藤條,使孩子對巴老師的鞭打,轉化為對學校的恐懼、排斥。
接替巴老師的代課老師恬西,只是一位高中還未畢業的少女,她代理老師的職務,也接管了巴老師的銅頭教鞭。
讀者們不妨想想,如果你像恬西一樣,突然成為教師,會是怎麼樣的狀況呢?既要讓學生學習、守規矩,又不要讓學生心生排斥、恐懼?
恬西比巴老師年輕,對教授的學科,並不如巴老師專業。但她是羅素的姊姊,受男同學喜愛,與學生同樣生長於帕基縣。也許,這些背景是她得以親近學生的因素之一。但恬西的教育方式,與巴老師真正不同的是:恬西從未打人、對教師的職業有熱情。
當學校未達法定人數,必須面臨關閉的命運時,恬西踏入傳說中恐怖的塔爾家,遊說塔爾的母親,讓孩子們上學。在面對豬鼻子蛇、芬妮阿姨的事件時,恬西未動用教鞭,去找出事件的元兇。反而將豬鼻子蛇的事件,歸咎於自己的責任;並在芬尼阿姨面前,捍衛學校的存在。
逐漸地,她從剛接教職的青澀模樣,到博得小馬褲的信任,收服珍珠的對抗,贏得督學的授權。恬西成為一位正式的教師,作者透過我(羅素)的觀點說:「恬西是個老師,徹頭徹尾的老師,她很厲害,而且越教越好。」
回到過去的年代
雖然本書描寫的場景,是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國情與環境都與現今的臺灣不同。但我在閱讀本書時,感到異常親切,除了教育的話題之外,還有帕基縣的自然環境:農田、河流、抓魚、抓蛇、烤青蛙、果樹……。與我童年生長的臺灣鄉村,有許多共通的生活經驗。生長在這一代的學生,對於過去的農村景物,雖不見得熟悉,卻正可以透過親子閱讀時,分享父母、甚至祖父母童年的農村經驗,應相當有趣。
這不是一本緊張懸疑、嘩眾取寵的書,但文字樸實雋永,故事耐人尋味,值得讀者細細思索。尤其適合親子、師生共讀討論,有許多切入點,值得深入挖掘。
(本文作者為《沒有圍牆的學校》作者,曾任全人中學教師)
國外書評
「又一部出自派克之手的精采作品!」——學校圖書館學刊School Library Journal
「派克這本以中西部鄉村為背景的最新作品因著他離奇古怪的幽默文筆而更加生動活潑。平鋪直敘的急智與毫不造作的調性使得書中的事件充滿喜感,人物令人難忘,結尾則是出人意料的感人。」——評論書刊Booklist
「派克提供一個豐富且詳盡的鄉村場景,色彩繽紛的人物與詼諧的風格。故事中令人開懷大笑的事件也因羅素故作冷面笑匠的嚴肅口吻而更有趣了。」——美國號角圖書
「理查·派克的逗趣作品最出色的就是他讓書中人物逐漸了解生活中某個人原來是這麼回事的方式,這個角色也因此而更了解自己。有這麼些令人愉快的角色陪伴著他,相信派克寫作《走了一位老師之後》時,必然是自得其樂吧。」——Charlotte Observer
「充滿了生活與個性。」——波士頓週日先鋒報Boston Sunday Herald
國內書評
故事發生在一九O四年美國印第安納州某鎮,十七歲的孩子接替死去老師的職務,經營學校;在沙漠中,如草芥般的生命,得到了生存向上的機會。讀這本書的大人,可能比一般學童更加動容,因為會喚起曾經有過的窮困童年的記憶。
——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許建崑老師
故事令人喝采,融入《湯姆歷險記》的逗趣可愛,也摻入電影《真善美》的誠摯動人,述說一則克難環境下的情感教育故事,一群如牛鬼蛇神般的小孩如何學習成長,能讓人一口氣讀完書。語言生動活潑,人物刻畫入微,是青少年書寫的精采之作。
——教育工作者、作家 甘耀明老師
因學生而存在的校園裡,「哇!下課了!」永遠是最響亮的歡呼聲,「又要上課了!」卻是學生最沮喪的哀號。這弔詭的現象似乎不分古今中外皆然,最少在理查.派克先生的「死了一個老師之後」一書中所呈現19世紀美國中西部的教學狀況和當代的台灣校園現狀仍頗多神似之處。
一個老師的好與不好?受不受歡迎?取決的同樣不只是學問、態度、或是豐富的經驗而已!書中學識稀鬆平常、年輕、全無經驗的恬西老師和打定主意不上學的小女孩「小馬褲」之間的精采互動,簡直就是最好的教學經營典範。恬西老師首先處理「小馬褲」恐懼上學的情緒而不是論斷她的對錯是非,就是極佳的互動倫理。分組教學的「拼字學校」課程裡,恬西所運用的指令和對話方式,放到今天的校園裡也同樣經典。恬西面對被蛇驚嚇恐慌極了的「小馬褲」時所採取的處理流程更發人深省。
不應該將這本書僅當成小說讀,對老師和家長而言,本書幾乎就是教與學互動的教材!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 林文虎老師
理查‧派克曾以描繪一位在美國經濟大恐慌年代,生活在中西部的鄉間的特異奶奶的故事,連續兩年贏得紐伯瑞大獎。在這本書裡,他以其一貫的幽默詼諧的筆觸帶我們進入另一個鄉間。他藉由一間偏遠鄉間小學僅有的八位學生與一位代理老師的互動及片段學習過程,強調唯由透過識字才能認識周遭、掙脫困境,進而具備大量閱讀的能力來開拓眼界,找到未來。
作者的每本作品都有濃烈的憶舊懷古的味道。他從不說教,但在本書中,卻不動聲色說出「生活即教育」的大道理來。由於環境的限制,鄉間的學習條件遠不如大都市,但孩子卻依然一步一步往前邁進,在不同情境中汲取都市孩子欠缺的知識。這些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孩子,往往在學習的起跑點猶豫不前,不知如何邁出第一步,但稍加點化,觸發其潛力,大器晚成則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以純熟的技法描述了二十世紀初美國鄉間的一些活得自在的鄉民生活實況,每位角色的刻畫都栩栩如生,各有人格特質。一向喜愛他的作品的讀者在閱讀時,必定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教與創作研究所教授 張子樟老師
★ 美國青少年精選圖書
★ 美國圖書館協會傑出書籍
★ 克里斯多夫童書獎
★ 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圖書
★「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 新北市滿天星閱讀優良圖書
★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薦
★ 中國時報開卷版推薦
★「青春久久」99 本文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