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永遠的狄家》作者、紐伯瑞文學獎得主奈特莉.芭比特備受矚目的首部作品。
◎內頁後附有作者專訪「童年與寫作」,以及譯者趙永芬老師淺談翻譯中「原來如此的中英文角色對照表」。
定義「美味」一詞,竟掀起一場戰爭?
原來,一切都是人類的「忌妒」與「貪婪」所致,
或許「爭權奪利」者將享有快感,
卻永遠無法體會「單純」的幸福。
首相編寫新字典的時候,城堡裡的王公大臣對於要用哪種食物來解釋「美味」,意見相當分歧,於是國王派遣十二歲的蓋倫為信差,騎著駿馬到全國各地進行民意調查,記錄所有人民心目中最美味的食物。
蓋倫的任務讓他有機會認識許多不凡的人物:高齡九百歲的樹精、手藝精巧的小矮人、遊歷各地的吟遊詩人,以及湧泉的守護者──小美人魚雅蒂絲。沒有多久,蓋倫就發現國內情勢不太對勁,不知名的有心人士總是搶先一步四處散播謠言,企圖引起內戰,他該怎麼完成「尋找美味」的任務,並且找到神祕的雅蒂絲,挽救整個王國的命運呢?
作者簡介
奈特莉.芭比特(Natalie Babbitt)
一九七五年所出版的經典小說《永遠的狄家》,讓芭比特成為當代最受讚賞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作品以神話、童話或民間傳說等傳統素材為基底。她運用豐富的想像力,透過洗鍊卻細膩的文字敘述,創作出富有深刻人文關懷的故事,引領讀者探索那些「沒有解答」卻至關重要的生命課題。
作品包括獲得紐伯瑞文學獎的《尼瑙克山探險》(Knee-knock Rise),以及《魔鬼的故事》(The Devil's Storybook)、《阿瑪麗麗絲號》(The Eyes of the Amaryllis)、《尋找美味》(The Search for Delicious)等。
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小時候的願望是當個插畫家,在史密斯大學學習美術。婚後她為丈夫創作的童書《第四十九位魔術師》(The Forty-ninth Magician)繪製插畫,受到編輯鼓勵而開始自寫自畫,並嘗試寫小說。豐富的想像力及對人物的細膩刻畫,讓她的小說大受歡迎,一寫就是四十年。芭比特育有三名子女,現在居住於羅德島,是「美國國家兒童圖書及讀寫聯盟」成員之一,並義務教授讀寫、文學以及圖書館學。
譯者簡介
趙永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育碩士。具有口譯執照,多次獲聘在國內外從事中英文口譯工作。目前擔任中國科技大學英文講師,並從事翻譯工作。曾獲得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翻譯獎、民生報「好書大家讀」兒童文學類翻譯獎。譯有《爛泥怪》、《神偷》、《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小步小步走》、《洞》、《風之王》、《人間有晴天》、《希望在這裡》、《奧莉的海洋》、《金魚眼叔叔》等。
導讀1
真正的文學美味 張子樟/青少年文學閱讀推廣人
這是一本典型的「成長小說」。整篇故事的鋪陳完全合乎神話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1904~1987)在其名著《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對故事裡英雄(主角)冒險過程的詮釋。作者奈特莉‧芭比特沒有刻意賣弄技巧,她按部就班,遵循自己的敘述準則。讀者細讀後會恍然大悟。主角蓋倫的成長之旅確實按照坎伯書中的順序:先是啟程(departure, 英雄受到召喚,踏上追尋之路);接著啟蒙(initiation, 英雄在冒險途上遭遇無數考驗,以及不同事件的點化);最後回歸(return, 英雄帶著在路途上獲得的知識和力量後返家)。
然而敘述順序是呆板的,作者如何在她虛擬的主角整個冒險旅途中加枝添葉,使得作品本身變得活潑有趣,吸引讀者一拿起書,就愛不釋手,作者的功力就完全展露無疑了。
全書由十二歲男孩蓋倫擔任敘述者。透過他的雙眼和思路,讀者進入了一個雖單純卻趣味盎然的美好世界。作者不慌不忙,先簡單介紹蓋倫的身世,緊接著拋出「尋找美味」的主軸。養父首相狄克利深知孩子必須走出家門,才能蛻變成大人。他便藉由這個主軸,讓蓋倫出外旅行,見識自己國土上所有善良單純的百姓和令人驚艶的景色。這時候作者便能夠充分展示超凡的描繪功夫。不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整片國土景色的刻劃,甚至於蓋倫面對不利情境時,內心的矛盾和掙扎,都毫不保留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全書壞人不多。蓋倫在旅途中,發現自己的國家由於民意調查美味一事,即將捲入一場莫名其妙的內戰,而主導者王后的哥哥何姆勒正是他最大的敵人。儘管作者沒有刻意強調,但讀者依舊可以領悟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成為這本成長小說的主要涵義。
作者在「序曲」中,先提到小矮人、樹精、美人魚、風,以及美人魚擁有的哨子。然後在蓋倫的旅途中,安排這些角色與物品一一出現,協助蓋倫拯救自己面臨解體的國家。哨子是關鍵,吟遊詩人的出現幫他解決了美人魚日思夜想的哨子問題。故事的頭尾都照顧到了,小讀者的種種懸念都不再是困擾。
有趣的是,蓋倫在第一城鎭的鎭長家過夜時,分享了鎮長講給女兒梅莉聽的童話故事。鎮長不相信女兒見過樹精,強調它只是童話故事的人物,不應該迷信。鎭長的想法証明成人的想像力早已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現實生活的壓力而萎縮消失了。
作者創造了一個非常容易了解的世界:這是一個住了愚蠢但可愛的凡人和少許性情暴躁的童話生物世界。書寫面面俱到,十分完美,從華麗典雅的散文體和與生俱來的詩歌吟唱,到角色那些奇怪但十分合適的名字,都足以証明作者的細膩的與用心。
這本小說內含一些有分量的主題:衝突的險峻、大多數人對真正重要之事的盲目,甚至於作者在她的傑作《永遠的狄家》發展出的不朽與永恆的議題都在其中,然而並沒有令人感覺沉重。孩子會喜愛這本異想天開的童話,而成人會品嘗寓言式的細微差異。
整篇故事幽默有趣,情節奇特,不落俗套。角色很有創意,易懂易信。神話角色也與常人過著類似的生活,但各自亦有不同之處。小讀者會發現蓋倫的一舉一動最能得到他們的認同。他為他們走出家門,告訴他們成長之旅中可能會面臨那些不可預測的困難,同時也提出解決的方式。
《尋找美味》確實是那種會提醒讀者,文學為什麼會出現的好書。
導讀2
尋找美味 尋找想像力 許慧貞/花蓮市明義國小閱讀推動教師、花蓮縣新象繪本館館長
比起尋找美味,這更是一個尋找文字想像力的故事。
在故事的序曲中,作者即以美麗的文字,帶領讀者想像曾經的美麗地球:「太古時代的大地萬物,全都住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把那裡維持得相當美麗。層層山巒間住著小矮人;森林中住著樹精;湖泊裡住著美人魚,當然,空中還有飛來飛去的風。」然而,這一切早已被世人遺忘,只有在故事與詩歌中被提到而已。人們不再相信他們的存在,除了「小孩」或是「心懷不軌的壞人」,唯獨他們擁有足夠的想像力,承認世上可能真有比司空見慣的奇觀,更為不可思議的神奇事物。
在這兒,我們看見作者十分精準地點出:「小孩」,以及特別是「心懷不軌的壞人」所擁有的想像力,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想像力」確實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帶領孩子的心靈馳騁飛翔;也可以讓「心懷不軌的壞人」利用它製造紛擾、挑唆動亂。
故事開始於內戰即將爆發,「大家將忘了微笑,春天不知不覺過去也無人留意!漸漸綻放的小花只會遭人踐踏,鳥兒鳴唱,人們卻一概充耳不聞。」人們不再關注這些美好,原因居然是來自首相的編寫字典工程……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堅持,於是一場大戰開打在即。
「聽起來不像內戰嘛,只是愚蠢而已。」十二歲的國王特使蓋倫,一語道出重點。
「當然愚蠢,不過許多嚴重的大事都是愚蠢的小事引起的。」睿智的首相也一語道盡人類社會諸多紛擾的源頭。
那麼麻煩,拿掉「美味」不行嗎?「我做不到,如果要編一本像樣的字典,就不能拿掉任何一個字。」首相自有他編纂辭典的堅持。
如同《啟航吧,編舟計畫》所闡述的辭典編輯精神:「詞彙擁有力量,不是為了帶來傷害,而是為了守護、傳達,是一種想要和別人聯繫、分享的力量。一旦理解了這一點,就會開始探索自己的心,留意周圍人們的心意和想法。」因此,為了尋求共識,首相要蓋倫出使各地,去普查王國人民對「美味」一詞的看法。此外,首相更期望的是,趁著蓋倫年紀還輕,不容易心灰意冷,能夠到處走一走,看看世界真實的面貌。
可以想見,不同的地區、形形色色的人民,對「美味」看法各有不同,像是吟遊詩人,就交代蓋倫:「世上最美味的食物,就是在四月清晨的果園裡啃冷掉的烤雞腿,身邊有個朋友和你一起分享,還有一條棕色大狗幫忙清理剩菜殘羹。你得一字不漏寫下來,因為每個字都很重要。」蓋倫越調查越迷惑了,究竟正解為何?人們又該如何達成共識?
這真是一個讀來處處驚喜的故事,優美的文字、奇幻的傳說、對語彙的定義與想像力,令人會心一笑!
各界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美味」是什麼?果然是個引人爭議的題目。隱藏在美味背後的各種思想和精采絕倫的故事,才真正的吸引著讀者,跟著主角凡蓋倫來達成首相重編字典的目的。有人覺得臭豆腐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有人卻覺得那味道真讓人難以忍受;你喜歡吃蘋果塔;九百歲的樹精卻選擇兔子。不管每個人的選擇為何,我好喜歡書中的這句話:「美味是非常、非常口渴的時候喝一口清涼的水。」因為只有經歷過匱乏的需求,才會感恩,才能體會擁有的珍貴。
——邢小萍/臺北市中山區永安國小校長
「許多嚴重的大事,都是愚蠢的小事引起的。」
每個人以自己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美醜好壞隨著個人的生命經驗,給予不同的詮釋。只是,控制的欲望,讓人落入「我是你非」的紛爭中;尤其進入權力之爭時,這個小事,瞬間就變成點燃戰火的嚴重大事了!謠言,是驅動戰爭的主要推手;在其煽動下,人們不自覺地攪入一場看似維護自身利益的爭奪之戰!這本《尋找美味》藉由一個童話般的故事,以輕快的筆觸將它展現出來,以期遠離愚蠢,獲得真正和平、快樂的生活。
——李苑芳/貓頭鷹協會創辦人
每個人對於美味的定義不同,當抽象的心靈感知與具體的酸甜苦辣重疊之際,許多被擱淺的故事、被遺忘的回憶,湧上心頭。
小說家芭比特選擇一個會讓年輕讀者喜歡的冒險奇幻情節:讓國王派遣十二歲的蓋倫為信差,讓他行旅到全國各地,記錄國內人民心目中最美味的食物,以利首相重新編寫新字典……作家以縝密的構思、豐富的想像力,簡練細膩的文筆,陪著讀者探索看似沒有答案的人生,留給讀者尋訪美味的愉悅與幸福,從閱讀的時光流瀉而出。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教務主任
許多讀者應該是從芭比特的經典小說《永遠的狄家》開始認識或喜歡她的,她以其優美的文學意象和耐人尋味的生命哲思,吸引大小讀者走入書中瑰奇的世界裡。這本《尋找美味》是作者的小說處女作,一樣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引領讀者探索究竟什麼是每個人都認可的美味?在這個感官恣意享受的時代,也許我們遺失了生命最純粹的價值與美好,就從書中活水源頭的追溯,回歸初始心吧!
——林美琴/兒童閱讀研究與培訓講師
首相編撰字典,在「美味」一詞,和國王、王后與大元帥產生爭執。於是派遣首相特別助理下鄉普查人民的「美味」是什麼……
作者芭比特高超的說故事能力,以「尋找美味」為餌,點燃讀者好奇的心。再搭配有心人背後陰謀要推翻國王,美人魚雅蒂絲若真似假的傳說,再再讓讀者揪著心,渴望早些看到故事結局。經過一番糾纏後,大家一致認同的「美味」竟然是......。
——邱慕泥/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作者芭比特寫作的靈感「多半都是從小學起,就一直想不通的問題。」,書中的內容是「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
首相正在編寫字典,為了解釋「美味」是什麼?大家開始爭執,國王便派出十二歲的蓋倫出發調查全國意見……這趟尋找美味之旅,經過樹精的森林、小矮人的洞穴、美人鱼的湖泊……發生許多不尋常的事,「愛、戰爭、權力」、「我是誰?」、「我屬於世界的哪個地方?」,種種遊歷,是個奇妙的故事。
——凌 健/閱讀教育志工
泉水、小矮人、哨子、小美人魚、吟遊詩人、國王、宰相、人民與字典,這些名詞,作者芭比特寫出一個尋找美味的故事。隨著十二歲的蓋倫代表國王進行民意調查,以詢問美味揭開故事的序幕,也揭開敵對、憤怒與紛亂,最後竟變成一場戰爭。但是蓋倫以其單純溫暖的愛心,讓哨音再次響起,也讓戰爭消失。作者創造一種亙古不變的時間感,從時光流逝表現人性。這是一本會令讀者回味無窮的「美味」小說。
——葛琦霞/悅讀學堂執行長
美味是什麼?在現代,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詮釋,在故事中每個人都想強迫別人接受自己認為的美味,造成紛爭,也因著這樣的理由,作者創造了十二歲小男孩尋找美味的冒險旅程,與喜歡兔子的樹精、愛吃蘋果的小矮人和尋找哨子的美人魚見面互動,細膩的場景和互動行為描述,提升讀者的想像空間,讀完故事心裡有甜甜的感覺,也認同故事中經歷困難後大家對美味的詮釋。
——顧翠琴/基隆市深美國小教師
國外書評
「活潑又詼諧,敏感卻不傷感。」──紐約時報書評
「一場幻想冒險,就如清新又富活力的春日泉水一般,真的極『美味』。」──紐約時報
「讀來清楚明確……字字充滿詩意,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故事。」
──「號角」雜誌(Horn Book Magazine)
「這個結構完美的故事定義就是:適合想讀輕鬆娛樂好書的孩子。」
──學校圖書館雜誌(School Library Journal)
★《紐約時報書評》年度最佳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