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您 ,   註冊    
書系分類

瀏覽紀錄X 全部清除

    
分享商品: Share on Google+

小吉姆的追尋

書籍編號:BNC420N 賣場編號:000501
作者: 拉雅德‧吉卜林
頁數: 272
適讀年齡: 9~14歲
出版日期: 2008年9月
ISBN: 978-957-490-225-5
開本: 菊十六開(14.8×20.9 cm)
裝訂: 平裝
定價: $240
優惠價:
204
數量:
商品介紹
序/導讀
目錄
書評
得獎紀錄
使用心得
發表書評
 

內容簡介

「總有一天,那率領了九百個惡魔,
尊奉在綠色草原上的紅牛為神祇的上校,一定會親自照管吉姆的。」
這是爸爸在臨終時留給小吉姆的遺言。

小吉姆,一個從小在印度長大的英國男孩,
整天和市集的印度小孩玩在一塊兒。
小吉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被送到孤兒院去。

為了爸爸的臨終遺言,小吉姆莫名其妙地捲入一場情報戰中。
他必須出發去尋找爸爸所說的那頭「紅牛」,才能找到答案……

有一天,小吉姆遇到一位來自西藏的喇嘛,
喇嘛奇特的裝扮和玄妙的言詞深深吸引了吉姆。
他們之間,將會發生什麼事呢?
 


作者簡介

拉雅德‧吉卜林
       一八六五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的英國人,印度可以說是他的第二故鄉。父親是有名的教育家和藝術家,吉卜林六歲時,就被父親送回英國接受教育,長大後,他又回到印度當新聞記者,並在閒暇時寫小說。由於職業的需要,吉卜林經常來往於印度各地,他敏銳地觀察印度當地的風土民情,以及英國殖民統治者在印度生活的情形,並適切地反映在作品中。在一九○七年時,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英國第一位得到這項榮譽的作家!
 
為什麼要讀《小吉姆的追尋》?

       你一定收過不少禮物吧?什麼樣的禮物特別令你感動,一輩子也不忘記?

       英國作家拉雅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就曾經收到一分令他終身難忘的禮物。那是一位他從未見過的年輕法國士兵寄給他的包裹,裏面放了一本吉卜林的小說——《小吉姆的追尋》(Kim),這本書上有個子彈孔,一根繩子穿過彈孔,掛著一枚法國政府表揚作戰英勇的十字勳章。

       那位年輕士兵在給吉卜林的信上寫說,《小吉姆的追尋》是他最喜歡的小說,在砲聲隆隆的戰場上,這本書是他唯一的精神慰藉;如果他作戰時,口袋裏沒有隨身帶著這本《小吉姆的追尋》,他一定早就命喪沙場了。因此,那位年輕士兵希望藉著這本書和他的勳章,表達他對作者吉卜林的感激。
   
       吉卜林接受過許多其他的榮譽,但都沒有這次的禮物那麼令他感動。透過他的書,上蒼讓這位士兵活了下來——對吉卜林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

       你一定很想知道,這位拉雅德‧吉卜林到底是何方神聖?而他那救了法國士兵一命的小說——《小吉姆的追尋》,又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別急,現在就讓我慢慢地說給你聽吧!

       拉雅德‧吉卜林於一八六五年出生在印度孟買,雖然他是個英國人,但他最先認識的世界卻是熙來攘往的印度街頭。因此,印度可以說是他的第二故鄉。吉卜林的父親是當地很有名的教育家和藝術家,他認為一個人受的教育多,知道得多,將來得到的好處也會多,所以在吉卜林六歲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回他們的祖國——英國,接受傳統的教育。

       吉卜林長大後,又回到印度當新聞記者,並在閒暇時寫寫小說。由於職業的需要,吉卜林經常來往於印度各地,他敏銳地觀察當地的風土民情,並將這些親身所見所聞,有關印度的種種風情,以及英國殖民統治者在印度生活的情形,很適切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不斷地寫作,到了他二十二歲重返英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名作家了。

       吉卜林喜歡到各地去旅行,除了他的兩個故鄉——英國和印度——之外,他還去過中國、日本、非洲和美國等地。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將他看到、聽到的事物,寫進他的作品中。讀者可以從吉卜林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特殊雋永的才華,而其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更是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也因為如此,在一九七年的時候,他獲得了每位文學家夢寐以求的「諾貝爾文學獎」,而且啊,他可是英國第一位得到這項榮譽的作家呢!

       對吉卜林來說,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大紡織機,而他在這個「紡織機」上所編織出的故事,包羅萬象,令人目不暇給。比如說,《怒海餘生》是描寫一個孩子和一群漁人在紐芬蘭一帶的海上故事;《叢林奇談》生動描繪了印度大自然的風光和野獸的習性;《原來如此的故事》則是以「為什麼?」為主題,並以科學事實為基礎,再加上天馬行空的玄思妙想,而寫成的一本有趣的童話。

       在吉卜林的許多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你即將讀到的這本《小吉姆的追尋》,這本小說被認為是兒童讀物的經典著作。書中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的印度。那時候的印度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但是在它北方的俄國也蠢蠢欲動,大肆收買山區小國,想要將英國的屬地據為己有。英俄雙方的情報人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了一場熱烈的鬥智戰。而故事的主角「吉姆」——一個在印度長大的英國男孩——也被捲入了這場戰爭中;一切都因他的身世而起——為了一個與他身世有關的預言,吉姆不斷地追尋……

       一名西藏的喇嘛僧,為了尋找一條可以洗清罪惡的河流,來到了印度。當吉姆和他不期而遇後,立刻被他所蘊藏的智慧所吸引,因而成為他的徒弟。他們兩人一起踏上了一段曲折的旅程……
在這本書中,藉由作者吉卜林對主角「吉姆」的親切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吉卜林未失赤子之心的稚氣,與明朗、調皮的作風。此外,我們透過吉卜林的生花妙筆,更可以感受到印度在英國殖民時期那種風雲詭譎的時代氣氛。這不正是我們讀歷史小說最大的目的嗎?


       當我們隨著吉姆和老喇嘛一起旅行,我們彷彿看到了印度的風景和各種各樣的印度人與「外國人」,我們也經歷了艱鉅的考驗和危險的情報戰。但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也和他們兩人一樣,在追尋中開始產生疑惑,開始問自己究竟在尋找什麼?老喇嘛以他深切的宗教信仰和內斂的智慧得到了答案;吉姆在經歷過生死關頭和內心交戰後,也得到了解答。

       你呢?
 
帶孩子到時光的河流裏游游泳
為什麼要讀《小吉姆的追尋》
 
1小吉姆與老僧人
2朝聖之旅
3小吉姆的預言
4巧遇貴婦人
5綠野上的紅牛
6被監視的日子
7展開新生活
8化險為夷
9神奇的寶石遊戲
10護身符
11高明的易裝術
12新任務
13深山裡的外國人
14香利女人
15無所不在的聖河
歷史寶盒
吉姆,翁山蘇姬的內在小孩
專家推薦
吉姆,翁山蘇姬的內在小孩
文/黃裕美
 
一九九一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緬甸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領袖翁山蘇姬,曾由於倡議民主,被緬甸軍政府軟禁了六年,這段期間,她深受英國作家吉卡林(Rudyard Kipling)長篇小說《吉姆》(Kim)啟發,連目前就讀英國牛津大學的十八歲兒子也因此取名「吉姆」。
 
翁山蘇姬的父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帶領緬甸人民向英國爭取自由。她十五歲離開緬甸,先在德里住了三年,再赴英國牛津聖修學院攻讀政治、哲學和經濟,並和牛津大學教授艾瑞斯結婚。一九八八年,她母親罹患重病,翁山束裝反國,很快捲入緬甸的民主浪潮中。她出馬競選,雖然她所屬的政黨勝選,軍方卻不承認,並懍於她聲勢日盛,終於將她軟禁,去年七月才放人。儘管重獲自由,翁山蘇姬的電話被竊聽,今年復活節,遠在英國的兒子吉姆和丈夫艾瑞斯申請緬甸簽證被拒。最近軍方又因民眾每天簇擁在她家門外,揚言將再拘補她。
 
翁山蘇姬並不諱言,當初她是帶著反殖民主義的目的,想在《吉姆》一書中找出帝國主義的「有色眼光」。初讀只覺得《吉姆》是本寫實的冒險小說。第二次再讀,她正隱居喜馬拉雅山幽祕安靜的深谷中,故事主角西藏老喇嘛和愛爾蘭流浪兒,對她而言無不栩栩如生。第三次接觸《吉姆》,她朗讀全書給孩子聽,並從字裡行間頓悟吉卜林寫印度的文采和情感,她把焦點從英國貴族轉移到印度令人著迷的普羅大眾。而在過去六年軟禁期間,她第四次細讀,意會到《吉姆》竟是寫愛的故事。在傲慢的大英帝國價值觀下,充滿溫柔的基調,全書並再三出現吉卜林對佛教「慈悲為懷」的著迷。不但她個人因體會「我佛慈悲」的精義,而能咬牙撐過長期禁錮,她對打壓民主的當權派和飽受欺凌的蒼生在人性上的認識,也使她對小說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翁山指出,《吉姆》結尾時:「他雙手交叉放在膝上,面帶微笑,像個為他自己及他所摯愛的人贏得救贖的人物。」正是全書「愛」的指標。當西藏老喇嘛決定犧牲個人自由,帶領小沙彌走上正路,已經畫龍點睛說明了「我佛慈悲」的意義。她在反覆消化咀嚼後,心理上已經接受老喇嘛所稱:在「淒涼的屋子裡」度過的那幾年,已搾乾他個人對未來的一切仇恨了。一如吉卜林所言,愛征服了一切。
 
原載於一九九六年七月八日 聯合報
★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薦
    榮獲「好書大家讀」年度翻譯小說獎
    榮獲中國時報一週好書榜
問與答
評論內容:
(使用評論前請先登入)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相關商品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易碩網頁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