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生建構核心素養的第一首選
「在選擇之前,書必須是有裨益而且容易取得的。」
「成為閱讀者就是意味著靠自己閱讀,所有閱讀都是需要花時間的。」
「遺忘是閱讀的一部分;記憶那些我們曾經遺忘的愉快。」
「我們不容易靠自己閱讀到那些我們從未聽聞過的事情。」
「閱讀是一件很刺激的舉動;它可以讓事情發生。」
這是節錄於本書篇章中的句子,打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是需要一位「有協助能力的大人」與小讀者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帶領小讀者從選書、念讀故事、由書中找書、聊書……等,書中教導我們如何幫助孩子閱讀,而且培養孩子去思考、有意願地去閱讀。讓孩子從小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前,先為他們打造一個優質的閱讀氛圍與環境吧!
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兒童文學評論者暨推廣者艾登.錢伯斯專為推廣兒童閱讀活動所寫的實用手冊,為教學現場教師統整「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理念的最佳工具書。
【本書關鍵字】
核心素養、閱讀策略、討論、語文發展、說故事、分享、自主思考、終身閱讀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教師、家長、閱讀推廣者
【本書特色】
1.教師增能教學的最佳工具書
2.理論與實作並重,搭建教學鷹架
作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
西元一九三四年出生於英國,為享譽文壇的兒童/青少年文學作家、評論家、推廣人兼出版人。
錢伯斯先生與其夫人於一九六九年共同創立「The Thimble Press」出版社,長期致力於教育專書的出版,以及評論性期刊《記號:童書方法》的經營,經常發表兒童文學相關議題的演說,並長期為美國《號角》雜誌撰寫專欄〈Letter from England〉。
著作有閱讀推廣專書《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天衛文化出版)以及文學小說《在我墳上起舞》(小魯文化出版)。作品曾獲得英國卡內基獎、美國普林茲文學獎等獎項,也因他長年貢獻於兒童文學領域,榮獲二○○二年國際安徒生大獎。
譯者簡介
許慧貞
畢業於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夢想成為兒童圖書館員,也曾經當過兩年的兒童圖書館員。在所服務的私立兒童圖書館相繼閉館之後,努力成為一位小學老師,想著自己其實「也算是」班上學生的圖書館員。二○○九年,教育部試辦「國民小學閱讀推動教師」增置計畫,終於夢想成真,成為花蓮縣的閱讀推動教師。
二○二四年退休,為了跟書報恩,成立小隐個人工作室,持續為分享美好的作品而努力。
內文試閱
讀《打造兒童閱讀環境》
劉鳳芯/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我們都知道讀者會啟發讀者 (艾登.錢伯斯, 2000)
上述此言摘錄自錢伯斯獲英國圖書館協會頒發年度卡內基獎之得獎致詞稿。錢伯斯因其傑出的青少年文學小說《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而得到此項英國青少年及兒童文學界的最高榮譽,他以青少年文學作家身分發表獲獎感言,我以為談的應不出寫作二三事,但他在那篇文長千來字的演講稿中,說的盼的全是閱讀的重要及閱讀的推動,乍看的確有點出乎預期——沒想到錢伯斯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之後,
念茲在茲的仍是有關兒童閱讀的種種。但對照《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倒是可以看到他信念的一貫性,以及他書寫此書的真切和苦心。
初讀此書是在念研究所時,當時只覺錢伯斯所言甚為實際,實際得連書本陳列的方式、記錄閱讀的筆記、籌措購書經費的訣竅、建議應購置複本的書籍……樣樣叮囑,稍嫌瑣碎,不過當時的我尚無教學經驗。後來,有位任教幼兒園的朋友打算帶著孩子們閱讀童書、討論童書,想先做點準備;錢伯斯的《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和《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篇幅都不長,內容也實際,便推薦予她;沒想到友人讀後對這兩本書大加稱讚,獲益良多,我才又回頭拾書重讀。而當我具備教學經驗再看此書,體會就大不同於最初的印象,錢伯斯所言句句打進心坎裡。他能夠站在教師或有志推動閱讀者的角度,設身處地提供具體建議和實務經驗,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血脈賁張,看罷則有股立即行動的衝勁和信心。
錢伯斯的觀察與建議到底有多實際,以下有一則個人觀察:離我任教學校不遠處有所師資、學生素質、設備資源均屬上乘的國小,該校經常舉辦與童書閱讀相關的各類研討會或進修課程供老師修習,校內也有活躍的故事媽媽組織,因此大體上算是一所重視閱讀的學校。但是該校的圖書館卻位在一棟獨立建築的頂層,樓層雖不高,但和大部分教室所在的主建築物之間有大操場相隔,是以,小朋友若想利用一般下課時間去圖書館借書,必須在短短十分鐘內先閃過走廊上或站或聚的同學,再躲過走廊外成堆玩球、追跑的小朋友,然後橫越大操場,爬上圖書館所在建築物的頂層,才能進到圖書館。這一折騰可能已花去三到四分鐘,而另外三、四分鐘還得預留回程,所以小朋友能待在圖書館內找書、選書、借書的時間實在相當緊湊。儘管該校圖書館內的書架上立著好書冊冊,但若要好書充分流通,地點仍是關鍵。諸如此類的觀察和例子,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中均一一提醒,讓有志營造閱讀空間和氛圍的讀者注意到每一處細節。
此書中譯本第一次推出時,臺灣正如火如荼推廣兒童閱讀運動,轉眼二十多年過去,鋒頭雖過,但兒童閱讀的實踐仍應持續。這本書依然能為所有關心兒童閱讀的朋友提供實踐之道。
打造閱讀環境,經典依舊
許慧貞/本書譯者
艾登.錢伯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直是我在閱讀教學道路上的最佳指南,他的諸多見解,不管是在家中書房、班級閱讀角、學校圖書館的經營上,都令我獲益良多。我的閱讀相關演講,總會從書中「閱讀循環」說起。
書和人不是天生互相吸引的,閱讀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這需要陪伴和引導,才有機會建立起來的能力。因此,在這個「閱讀循環」圖中,我們看見其中心點,強調的即是「有協助能力的大人」這一個項目。這位大人可能是兒童圖書館員、教師、家長……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這位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只要我們願意為孩子翻開一本書。
以「閱讀循環」圖為基礎,艾登.錢伯斯循序漸進地從各個面向,包括:閱讀環境的規劃、閱讀時間的安排、閱讀回應的經營……提供了相當受用的實踐方法與建議,只要我們能夠妥善規劃其中環節,便有助於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上得到正增強效果,願意主動拿起更多的讀本。
艾登.錢伯斯首先強調,閱讀環境的打造,其中的「藏書項目」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孩子身邊必須有一批隨時可以拿得到手的藏書,而且,這些藏書必須包括孩子感興趣的種類。當孩子有機會去注意到書架上的藏書,並能從架上挑出一本他想讀的書,最終能找個地方坐下來好好閱讀這本書,這才有機會來到閱讀的起點。
這提醒了我們為孩子營造一個閱讀區的必要,特別是偏鄉學校,孩子幾乎連地方公共圖書館都去不了,學校圖書室幾乎是唯一的閱讀選擇機會,我們期望孩子閱讀,就得費點心思,讓藏書豐富有趣。硬體當然有加分作用,但關鍵更在藏書,老師們必須思考讓孩子願意將書帶回閱讀,讓書和孩子產生連結,孩子才有機會進入閱讀循環。
閱讀時間的安排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我們不能期待孩子們主動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一方面可能因為越加繁重的高年級課業、課後補習、才藝學習等等諸多原因,排擠了孩子的閱讀時間;另一方面,很多來自於沒有閱讀習慣家庭的孩子,常會因為電玩、手遊、網路而犧牲閱讀時間,因為在這樣的孩子的世界裏,閱讀並不被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落實安排閱讀時間的理念,艾登.錢伯斯整理了一些簡單易記的詞,來強調撥出時間閱讀的重要性,例如: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USSR(Uninterrupt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SQUIRT(Sustained Quiet Uninterrupted Independent Reading Time)等,較之今日臺灣盛行的MSSR(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早了三十年以上,且依然切中要點,說服力十足。
關於閱讀回應,艾登.錢伯斯提醒了我們在閱讀之後,總會產生某種感覺,像是:喜歡、厭煩、刺激、有趣、愉悅等,而這些心得正是閱讀最大的樂趣所在。我們自己在讀完一本喜歡的書後,也會迫不及待地想和好朋友談論自己的閱讀想法,期待好友能夠和我們經歷相同的喜悅。孩子們也是一樣的,艾登.錢伯斯透過「我好想再閱讀一次」、「讀書會」、「閒聊」這幾個面向,指出我們該如何慎重以待,陪伴我們的小讀者領略閱讀樂趣,這正是驅使孩子再度進入閱讀循環的重要動力。
「閱讀」對我來說幾乎是一項信仰,回首自己的成長路上,陪我一路度過人生困境的,正是一本本的書,我深切體認,曾經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在形塑現在的我。因此,在成了正式小學老師後,我萬分期待將這份珍貴的人生禮物帶給我的學生,閱讀成了我的班級經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和家長溝通閱讀引導的觀念上,這本書給了我相當大的協助。一直以來,家長們雖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喜歡閱讀的,也願意給孩子買上整屋子的書,但卻總是被動地等著孩子們「自動自發」地去閱讀,如果孩子們沒有這麼做,家長通常就會很失望地宣稱:「我的孩子不喜歡閱讀!」其實,
大家忽略了一項相當關鍵的重點——閱讀其實也是需要引導的!這正是為什麼艾登.錢伯斯在閱讀循環的中心點,強調的是「有協助能力的大人」這個項目。如果我們的小讀者,能夠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大人為他提供各種協助,分享他的閱讀經驗,那麼他將可以輕易排除各項橫亙在他眼前的閱讀障礙。
從二○○○年初次接觸並翻譯這一本書,即深刻領受作者在閱讀經營上的智慧,句句箴言深入我心,在家裡、班級乃至學校實踐應用,甚是得心應手。至今二十年過去了,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提及的諸多閱讀理念,以及相關的閱讀活動策畫,仍舊相當具有參考價值。期待閱讀此書的大人們,都能受用於這部經典,一步一腳印的為孩子打造閱讀環境,陪伴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科技一日千里,而人生的路好長,就算我們再怎麼有學問,也無法帶孩子認識他日後要面對的世界。但是,閱讀可以!校園生活會有終結的一天,而書本永遠會乘載著各項新知,等著他們造訪,期待我們的孩子都能隨時在書本裡,尋獲面對每一個人生階段所需的生活智慧。
6.閱讀區
人類是一種屬於地域性的動物,並經常自我設限。
人們總是希望能夠隨時掌握,在何時何地會和什麼人一起做些什麼事。我們老是喜歡設定在什麼場合做些什麼樣的事,而大部分的人也都習以為常地遵循著這個原則。我們其實就像孩子似的,被期望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像是在陌生人的家裡作客、在圖書館裡、逛街時、觀看足球賽時,或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時——應該有什麼樣的合宜舉止。這裡就有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們常常可以看見人們一踏入任何的宗教建築裡,就會一下子變得一本正經起來,即使他並不是那個宗教的信徒。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心境態度,會隨著我們對不同環境的認知,而有所調整。
「閱讀」也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必須得有這麼一個可以讓我們心無旁騖的場所,才能專注地融入書本。很多經驗正印證了這個道理:我們常常可以在學校裡,看見孩子們坐在老師們所謂的閱讀區裡,專心地讀著手上的書。
我們常常可以在教室的角落裡,看到所謂的閱讀區是這個樣子的:由書架環繞出的一片地毯區(在這裡,我特別建議將書架的背面面向閱讀區,而書架本身則面向教室,這麼一來,孩子在借還書時,就可以不必再繞進閱讀區裡,而這些環繞的書架背面正可以形成一圈小小的牆,將閱讀區再區隔成一間教室裡的小小房間),裡頭散置類似軟墊、沙包之類的柔軟傢飾,若是空間許可的話,還可以擺上一個小沙發椅和合適的小桌子,讓這個小天地顯得更舒適而吸引人,牆上還可以貼一些書的海報,並陳列一些圖書。
有些學校很幸運,能擁有一間獨立的圖書室,裡頭有精心設計的閱讀角落,還能有足夠的空間做一些圖書的陳列,讓孩子們可以當場閱讀。因為有那樣足以容納一整個班級的空間,因此圖書室還可以舉辦一些閱讀的相關活動:像是邀請作者來和小朋友談書,或者是作為訪校服務的圖書館員講故事的場所。
在閱讀區裡,孩子們所需要遵循的規則相當簡單:就是在裡頭安安靜靜地看書,不要和他人交談,也別動來動去,以免影響其他的小讀者。
或者,我們可以特別跟孩子們強調:閱讀區不比在真正的圖書館裡,有足夠的空間和館藏可以讓他們走來走去地瀏覽群書,找書借書,相互討論一下某些有趣的書,或者是查詢資料。
我曾經在一位年輕老師的班級裡,看到這麼一個規畫得相當棒的閱讀區。我問他為什麼將書架都面向閱讀區外面,正如我之前所敘述的樣子,使得在閱讀區裡頭只能夠閱讀,而不能夠瀏覽和選書。
他給我的回答是這樣子的:「就像你去逛超市的時候,絕對不會在買了食物之後,馬上要就地烹煮食用,是一樣的道理。對我們班的小朋友來說,圖書館就是他們選書的超市,他們會在那兒揀選他們想看的書,或找同學討論他們挑的書以及他們覺得很棒的書。但是他們會想去找一個特別的地方,好好坐下來享受他所選擇的書,就像我們買菜之後,會帶回家後,再烹煮食用。」
他說得有道理極了,我在參觀過這位老師的示範教學之後,覺得從中獲益良多,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棒的實例。
閱讀區正意味著你對閱讀的重視,可以藉此讓孩子們明白:如果不是如此認同閱讀的重要性,老師是不會在教室裡撥出這樣的空間,來讓他們閱讀的。一個小小的地方、一些簡單的閱讀守則,不需要老師多說,孩子們就可以體會到:整個班級、學校,甚至社區對閱讀的重視。
目次
導讀 讀《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劉鳳芯
打造閱讀環境,經典依舊/許慧貞
1.前言
2.閱讀循環
3.心境和情境
4.藏書
5.陳列方式
6.閱讀區
7.瀏覽
8.閱讀時間
9.掌握閱讀狀況
10.講故事
11.念讀故事
12.圖書的經營
13.邀訪名家
14.友伴和同學
15.協助選書
16.回應
17.有協助能力的大人
參考書目
【實例分享】建立豐富藏書,打造圖書館教室
★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艾登.錢伯斯之經典優質教學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