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您 ,   註冊    
書系分類

瀏覽紀錄X 全部清除

    
分享商品: Share on Google+

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吳英長

書籍編號:BGT054 賣場編號:001015
作者: 王健文
適讀年齡: 18歲以上
出版日期: 2016年7月8日 初版
ISBN: 978-957-490-395-5
開本: 特菊16開(17×23cm)
裝訂: 平裝
定價: $290
優惠價:
247
數量:
商品介紹
序/導讀
目錄
延伸閱讀
使用心得
發表書評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那些年一起教過我們的老師─吳英長老師,
是老師們的老師,看他如何在教室中的進行溫柔的革命。
 
       「一生之志,作育英才;願以一己之力,變舉世之風。」(吳英長老師臺南一中畢業紀念冊上留言,1966)
       教育─是個奉獻及贈予的終身志業。

       在過去,教師形象總是充滿威嚴不容質疑,吳英長老師卻打破自己與學生間的隔閡,彎腰傾聽孩子的聲音,並以「您」來稱呼學生。一生為教育獻身,讓許多已為人師的學生追憶難忘。作者集結了吳英長老師的日記照片、學生們的點滴記憶,漸漸拼出這位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吳英長老師於公於私的姿態。

 


作者簡介
 
王健文
       父母親來自閩北山區,大半生在後山花蓮度過。生於花蓮、讀書在臺北、工作成家在臺南。臺大歷史系畢業、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成大歷史系。著有《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後二十年》、《南方歌未央:戰後半世紀的青春記事》,學術與非學術文字百篇。

       十二歲,就讀花崗國中一年四班,吳英長老師為班導師,作者以為,那一年決定了自己未來一生的生命基調。
作者序
通往自己的道路:尋找吳英長                                      
王健文  2016年5月23日


 
    這本書是對吳老師的還願,也是對我自己十三歲時的生命奇遇尋找解答。

    歷史中存在著關鍵年代,生命中也存在著關鍵時刻。關鍵年代留下的刻痕,成為後來者的歷史印記,如影相隨,長相左右。關鍵時刻有時如同拋下錨錠,生命從此凍結,無論如何向前航行,始終迴旋盤繞,糾纏不休;有時則為往後的生命航道定向,從此決定人生的基調。

    一九八四年舉家被驅離巴勒斯坦的薩依德(Edward W. Said),晚年出版自傳《鄉關何處》(Out of Place),封面上的少年薩依德,清楚地告訴讀者,他所開創的後殖民文化批判與省思,無非是回應十三歲時的生命際遇。於我而言,1971年處暑,當我正告別愚騃童年,迎向慌亂無措的青春歲月時,與吳英長老師的相逢,決定了我的生命基調,十二歲那年也成為我生命中的關鍵時刻。
那一年的啟航,年少懵懂,雖然大霧迷離,但我彷彿看到前方隱約有光,遂能大膽向著光前行。

   十五歲,吳老師在一封信中要求我對自己深刻提問,並且說:「如果您肯多一點並且早一點去追究這些問題,相信您會很快地獲得自由之身?」

   「獲得自由之身」,其實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束縛的年代、壓抑的青春,「自由」是個可望(渴望)而不可及的夢。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少年吳英長有多麼「渴望自由」。生命中有著奇妙的緣分,有時曲折婉轉,看似巧合,卻是命定。

   與吳老師的緣分既淺且深、既短且長。二十歲以後,我只見過吳老師兩次。吳老師獻身教育的漫長時光,我參與得很少。書寫吳老師,對我來說是個尋找的過程。尋找吳英長,最終卻發現,吳老師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讓自己「獲得自由之身」,這也是吳老師喜歡說的,教育志業,是「為己之學」。他的一生始終走在「通往自己的道路」,他的教育志業也在陪伴孩子找到那條「通往自己的道路」。

    而我終究也發現,尋找吳英長的旅程,於我而言,也是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

    這是吳老師給我的最後一堂課。

    書寫人物,最困難的,不是寫了什麼,而是什麼沒寫,放棄的永遠比寫進去的要多得多。這當然不是ㄧ本鉅細靡遺的全傳,只是紀錄我個人探尋吳老師人格風範與特質的過程,無論如何,ㄧ定是片面而不周全的。感謝所有在書寫過程中接受訪談或提供資訊的長輩或朋友,您對吳老師的追憶與念想,如果沒有寫進這本書,不是不重要,只是剛好放不進我選擇的書寫脈絡。

    謝謝師母左老師給我最大的空間,讓我自由呈現自己眼中的吳老師。這只是第一本吳老師的傳記,將來當然可以有其他吳老師書寫,能補足被我放棄或我沒有能力寫得好的部分。

    我有幸結緣這位偉大的人格者與教育家,這本書留下他ㄧ生真誠的獻身、以及他如何應答生命對他提問的心路歷程。期盼能有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這位生前清寂、但足為一代風範的、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


                                                                
推薦序
我們一起尋找臺灣的吳英長                                                           
吳靜吉

 
回政大前,教育系系友遠流老闆王榮文先生就已經跟我分享兩位學長的「不同凡『想』」,一位是建中畢業的高敬文,一位是南一中畢業的吳英長。他們都放棄其他大家追逐的科系,而斬釘截鐵地選擇被保送至政大教育學系。在臺灣社會,這種「通往自己的道路」之行動,真的不可思議,我等不及會見他們。

吳英長畢業當完兵後,自願到花蓮任教。一九七二年,我回到政大教育學系,他正好從花崗國中轉到壽豐國中,我們終於見了面。他以行動實踐其教育理念和社會承諾,徹底挑戰了我的勇氣。

年輕時我也曾想過在偏鄉擔任教師,但就是沒有化想法為行動,所以對他的真心行動佩服得五體投地。

三年後,也就是一九七五年,他考進政大教育學系碩士班就讀,開展了我們亦師亦友的教育關係。

王健文教授所寫的《通往自己的道路:尋找吳英長》,喚起了我對英長在政大學習時的樣貌。英長的渴求新知,帶動了同學互相學習的氛圍,而我居然不懂謙卑,一廂情願地傳遞美國所學的知識,反而沒有創造機會,傾聽他從偏鄉經驗中獲得的教學智慧,和對土地及其人民的關愛。

倒是在非正式交流中,我幾次提醒他,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中,他這樣的教學熱情、典範和期待,特別需要勇氣和創意解惑-舊有思考模式所提出的疑惑。

英長的確是學生的良師,他對學生的正向影響,我自嘆不如。一直到現在,我在一些教師研習、校長主任儲訓,甚至文化活動中,都有人自動跑來告訴我「我是吳英長的學生」。看他們對老師敬愛的表情和語氣,我突然體會到「生以師為貴」、「師以生為貴」,英長的學生以他為貴,而我也以英長為貴。

左榕老師在英長逝世周年後,於電話中告訴我,她在整理資料時,發現他與學生之間信件往返之內容,以及他讀過的書、文章和筆記,讓她更敬愛吳英長的良師風範。王健文教授在書中的描述,正好回應了我的感受,「英長對待友朋與學生的沒有節制的慷慨,為了學生有時「拋妻棄子」,接了學生電話就出門,與學生傾談夜深未歸,這樣的事情隨時發生,多少讓左老師感到無奈。但是教育作為一種志業,始終是兩人從相知到相守,乃至英長遠行十年,左老師仍念茲在茲、繼志述事的深切渴望。」左老師曾經問我:「這是好老師的共性嗎?」記得我跟左老師說:「加入他的教育團隊吧!就像吳英長尊敬的史懷哲醫師的精神一樣,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教育傳道士。」

今天流行的教育創新、公辦民營學校、翻轉教育、做中學、森林小學、偏鄉教育、非正式學習、從文學和閱讀中學習等等,英長在這些名詞還沒有流行之前就做得很好了。當時教育科技和社會媒體尚未出現,否則他也會適時適度地創新應用,讓偏鄉學生可以比較輕易地接觸新知。

王健文教授這本傳紀文學,以《通往自己的道路:尋找吳英長》為題,對多數人來說,可能不知道誰是吳英長。我認為以教育為志業的老師、準老師,或任何想通往自己道路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啟發。我也相信隱藏在臺灣的各個角落,還有許許多多的吳英長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希望透過這本書,我們一起來尋找吳英長吧!

(健文案:感謝吳靜吉老師賜序,序言寫作時,本書原稿書名仍是《通往自己的道路:尋找吳英長》,後來改題《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吳英長》,原書名乃成作者自序篇名。兩個書名都是對吳英長老師最好的寫照:一生堅持在教室裡走向通往自己道路的溫柔革命家。)


 
名家推薦(照姓氏筆畫排序)


邢小萍 臺北市新生國民小學校長

江福佑 新北市板橋區板橋國小閱讀推動教師

沈羿成 苗栗縣課程督學

林文虎 臺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

洪文瓊 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退休副教授

柯華葳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高明美 兒童文學工作者

唐忠義 高雄市竹滬國小校長(曾榮獲104年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

陳雅鈴 國立臺東大學附小教師 

高敬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張民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組長

楊茂秀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董事長

溫美玉 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劉唯玉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藍孟祥 曾任臺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講師



名家推薦文(照姓氏筆畫排序)


新北市板橋區板橋國小閱讀推動教師/江福祐

    在念臺東師範學院的時期,總是流傳著一句話,「沒修過吳英長老師的課,等於沒念過東師。」當初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們,總
是以為沒有那麼誇張吧!但是畢業後,面對真實的教學現場,面對各種學生學習的狀況,我們終於逐漸了解、相信,修過吳英長老
師的課,我們才知道什麼是「教學」,也才知道「教學」是怎麼一回事,也才慶幸當年修過吳英長老師的課,才不至於迷失在如萬
花筒般的教學現場。雖然吳英長老師離開了我們,但是「典型在夙昔」,相信他在許多學生的心目中,永遠都是站在「典範」的位
置。

 


〈先行者的磬鐸之聲〉

臺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林文虎

或許,打從一開始「教育」就不是為每個孩子設計的。不是人人有機會受教育的那個時期,這樣的說法是事實,也不算犯錯。時至教育發達的今天,「教育」就該是為每個孩子設計的。可是這個時代的學校教室外還裝著一張張大大的篩網,一年一年的篩去多半「學不好」的孩,這道理就很難說得通了。更說不通的是:教學正是要教「不會」的孩子,所以這群課堂裡的「客人」不正是教室裡真正的主人嗎?

 無奈,幾十年來臺灣的教學現場極少為這些孩子開發合適的教學方法。就算教育翻了好多轉,教學也改變了好多年,而這群教室裡的客人依然還是客人。

    這困境,在八零年代的東臺灣卻出現了難得的轉機!十餘年前我在教育電臺主持節目,循著國語日報上的專文去訪問吳英長老師。事後更持續一段時間的互動,稍稍了解吳老師長期在花東教學現場蹲點陪伴的工作。原來,竟然有人用盡全力默默的彌補臺灣教育這一大塊缺漏的版圖。

     這十餘年,我在教育現場奔波時,經常在各種專業分享或會議場合遇到自豪為「吳氏子弟」的優秀教師。他們常說:「是吳老師的學生,就要對得起每一個孩子!」從這些個個都頭角崢嶸的老師口中說出這樣的自許,真讓人驚訝吳老師清淡的身影、低沉的聲音背後竟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專業感召力量。

    近年臺灣教育界充斥喧囂的教學改變與翻轉聲浪,「翻轉」彷彿成了教育界的時髦運動。只是,多數翻轉或改變都無法貼近現場的真實與細膩,更少同理孩子的學習困難。所以,許多備課、觀課或教學花樣還是表演多於實用。對照數十年前的吳老師,早在風氣未起之時就已靜默先行,而且在這條孤寂的教學路上一走經年,這先行者的風貌更教人景仰。

今天,能在書中重拾這些撼動人心的磬鐸之聲,能循著這先行者的足跡前進,應是教育人與學生的幸福,或許也是臺灣教育奮起的生機。

    斯人、斯行、斯德,足以讓人低迴不已!




 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退休副教授/洪文瓊

讀這本探尋臺東大學教育系已故吳英長教授人格風範與特質的傳記,不禁讓我想起記載孔夫子與他弟子對話,彰顯孔子教育理念、教育風範的《論語》。王健文教授寫這本傳記,雖然不是採用對話體,但他蒐集吳英長老師的日記照片,訪談吳夫人、同事、學生們的點滴記憶,我總覺得像極了《論語》中的對話,多方呈現吳英長老師於公於私的姿態,生動、貼切描述吳老師的人格風範、教育理念與教學觀。從本傳記所揭露的事例,吳老師的精神、理念,迄今仍持續在學生輩的心靈中發酵,稱吳老師為「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實不為過。



 
東師專77級學生/國立臺東大學附小教師  陳雅鈴

「實務取向的教學理論」和「多元取材的教材設計」是吳老師教學的最大特色。在統整課程進入教室現場前、在教師專業發展成為勢在必行前、在翻轉教育話題未夯前,吳老師在他的課堂中就以行動帶領我們朝成為一個專業、有尊嚴的國小老師做努力。老師鼓勵我們將教學現場面臨的問題做記錄分析,寫成教學案例成為分享和對話的依據,也期勉我們在教室國王裡進行溫柔的教育革命。
老師曾說:教學是一種說服!要讓人相信教室現場師生共創的教學快樂和成就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從越來越多的現場教師的案例分享中,我們發現教室國王裡的夢不是夢!透過共同的備課、透過教學的對話,我們共同的教育願景是真實存在,是可被實現的!

我深深認為「教室願景的畫家、心靈建構的工程師、教室正義的化身、教學美感的創造者、教育改革的前瞻者⋯⋯」這些都不足以完全描繪我們心中的吳老師。邀請您一起從這本書找尋吳老師,一同挖掘一位師父以智慧結晶所轉化成的禮物。更希望這本書,能再次以生命觸動生命,將吳老師的教學觀照帶入彼此的教學中。



 
〈沒有吳老師,沒有溫老師—我的恩師吳英長〉

南大附小/溫美玉老師

這本傳記的稿件傳來時人在高鐵上,書中的往事,一幕幕彷彿車窗外疾駛而過的風景,快得讓人抓不到也留不住,黑暗中淚眼婆娑的抱怨著,為什麼老天爺不讓吳老師活著,親眼看見這麼多的老師,正在實踐他當年的理想啊?


我常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一是最愛的爸爸,二就是無比敬重的吳英長老師,三是我的親密愛人-先生。吳老師排在我先生之前,自然是因為生命中的先來後到,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的工作、婚姻、家庭真的是因為吳老師的緣故,方能如魚得水呈現最繽紛亮麗的色彩。


民國77年進入當時的臺東師專(現為臺東大學)就讀,專三時吳老師教了我們「課程教材教法」這門課。我永遠記得第一堂課竟然就調課,所以上課時間改為晚上,當晚因為急著要去約會,所以,即使耳聞他很會當人,我也不當回事,人在教室,心早就飛了出去,沒想到,下一堂課他就要求收筆記,這對國中時期只憑著小聰明讀書的我,簡直不可思議。接下來他最可怕卻也讓我最為震撼的就是所謂「讀書方法」的建立,當年師專這個天堂樂園,只要能畢業就能教書,誰不是無憂無慮快活似神仙,哪有讀書做學問的想法與準備?然而與恩師相遇的這一年,卻像攪動了一池平靜的水,原來讀書技巧或說閱讀策略不是為了考試升學,而是快狠準的梳理訊息,以便找到閱讀材料的核心關鍵,才能進行更深度的對話與析理批判,進而影響個人價值定位與生命格局。這樣的認知與習慣,深刻的影響了我帶班的風格與教學時教材重點的選取及優先順序,這也是為什麼我的教學案例中,總有為學生進行讀書技巧的斑斑鑿斧的痕跡。


雖說第一年也能理解吳老師的功力,但真正與吳老師相熟是因為個人的感情問題。很難想像,吳老師外表嚴肅,長相極不親和,加上一個耳朵聽不見,常常是你說一句話,他才幽幽地回應一句,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那些話總是命中核心、擊中關鍵,事後猶如餘音嫋嫋讓人低迴久久。


還記得專四正值年華燦爛,心思整個都被迷濛的愛情氤氳包圍,也因此常常身陷風暴不得掙脫。就在那個感覺即將窒息的黃昏,不知怎地,彷彿有股神秘的力量牽引著我走進了學校老師的宿舍,而且敲了吳老師家的門,在這之前,從未有勇氣跟老師問問題,因為,我根本提不起勁去鑽研他的課業,所以,後來跟吳老師熟稔之後,他最常形容我的一句話就是:「美玉,就是那個坐在角落ㄧ直打瞌睡的那個啊!」但,神奇的是,不敢在課堂上向他求教,我卻感覺到他似乎有種神秘超的超能力,可以穿透我們每個人的心思,所以膽敢因為感情事故向他求救,當下還因為緊繃至極後的宣洩在老師面前大哭,並且毫不掩飾地將自己的感情困境和盤托出,那個在教室看似異常嚴肅的夫子,竟然搖身一變成了輔導與諮商的心理大師,徹底解放了之前對老師的畏懼與揣測。已忘了老師說了什麼,但就那一次之後,我真正認識了吳老師,一個看似嚴格卻無比慈悲的長者,一個擁有像海一般無邊無際的包容力的心靈工程師。之後,吳老師對人生任何時期事件的尊重與海納,讓我不再對生命中發生的事件鄙視或懷疑自己,並促使我對愛情的價值觀更臻圓熟與寬容,於是,原本ㄧ道橫阻在眼前的大牆反而成為大海,年少多情的浪漫幻化成一股助力,讓我在看待學生愛情萌芽的心更為柔軟與呵護,這是傳統教師無法跨越的盲點,吳老師卻把我羞於見日啟齒的愛情經驗一轉成為輔導學生的優勢,而且在日後成了受歡迎的另類心靈導師。


正式擔任教職之後,隔年為了上吳老師的課,於是我又回東師念暑期進修部,連續四個暑假,是我跟吳老師往來最為頻繁,也是在教學功力大為增長的時期。四個暑假裡,每回上完課一定到老師的研究室「挖」寶,或者,應該說吳老師永遠都如此認真地聽我說,說一件件教室的師生衝突;談教學中最是得意的發現與研究;度過情傷最終找到終身伴侶,吳老師也如慈父般與我共享那幸福的一刻。至今還能記起老師親手為我和一票學生沖泡咖啡的香濃氣味,以及甘甜爽口又淡雅的茶香,那是所有敬愛吳老師的學生與其最是美麗的相逢印記,也是一代一代徒子徒孫談起吳老師時最浪漫的通關密語。


這段時期因為實際到了國小現場教學,班級親師生關係的經營與課程設計如何執行,交相逼迫讓年輕氣盛的我也不免方寸大亂,還好,吳老師總扮演著快滅頂時的那根浮木,光源快熄滅時再度引燃的火把的人。因為吳老師的協助與加持,我才能堅持一口氣帶同一班四年,也才能從中不間斷進行教學實驗與研究,所以,兩年後就敢以初生之犢不畏虎之姿,在當時的板橋研習會(現為國家研究院)與國外的教授一同在臺上做專題報告,儘管臺下聆聽我報告的都是臺大、師大以及九所師範院校超過百位的教授,我卻忘了恐懼與膽怯。這麼年輕,卻能這麼勇敢無畏,那是因為我的恩師一路給了我最驕傲的資產—質的研究,這也是他一生未能拿到博士學位的選擇,所有人都知道不是因為他到達不了,而是他有別於世俗的高度與眼界,胸懷與格局,這樣的風骨和背影,深深的震撼了我,也影響了我日後的人生選擇,不管何時何地,絕對忠於自己內在的聲音,不從眾不媚俗,即使這條路看似荒無人煙,孤單寂寞沒有掌聲亦不改其志。所以,如果你懂吳老師的信念,真正理解他對教育的執著,看見他與學生們能夠年復一年樂此不疲的高聲歡笑,暢快無比的談論著教室的風景與點滴,不用懷疑,這是從他教書的第一天一直到倒下的那一天,留給所有人最永恆的影像回憶,我深深以為,從事教育者就該奉此為圭臬。


這幾年拜網路之賜,很多人見識了溫老師龐大的教學能量,以及教材解讀和班級經營的特殊風格與魅力,其中,我最驕傲的是成立的「溫老師備課Party」,率先以身作則大量編寫教學案例,之後,開始鼓動一大群老師也將教學歷程PO文分享,漸漸的,這樣的專業教學社群受到注目與喜愛,所以,很多老師覺得訝異,溫老師怎麼這麼厲害?


其實,橫掃千軍當然非一朝一夕風湧而起,那是恩師幾十年鑽研與實踐後灌注在我們身上的精華,而我,自教書以來,孜孜矻矻、夙夜匪懈的卯足勁在現場驗證,於是這幾年終於將教學案例集結出版了《班級經營與寫作》、《我手寫我口-一年級ㄅㄆㄇ故事寫手》、《我們五年級全班寫小說》、《神奇三秒教》等多本教學著作,然而,即使已經寫了不知幾百篇的教學案例,教學年資也已近30年,我也還在摸索前進,就如同爬過一座山峰,還有無數奇峰等待探險,所以在演講時,我常開玩笑說:「吳老師教我一年的東西,我十年都做不完」,當然不是指量,而是他引領了一股全新的教育風氣,教學的新思維,使得師生間互動能往信任的道路漫步,教學的內涵又能達到「教學美感」的藝術層次,驚人的是,這些深奧的思維,竟然都是吳老師不到三十歲前,甚至在高中時期就有的認知與理想,可想而知,為什麼我的嘴上總是掛著吳老師,因為他是我一生都無法攀完的一座大山啊!


許多人因為吳老師的關係,早已把教學當成了一生的志業,並未因他的離去而受影響,依然在實踐老師的教育大夢,都在小學教室亦步亦趨的將概念成為真正可施行的教學案例。然而,有件事卻總是擱在心中,那就是殷殷期盼著有人能完成吳老師的傳記,讓更多原來尊崇喜愛的他的親人、學生、朋友們,將老師一生對教育的熱情與事件留在記憶深處,除此,更重要的還是知覺到這樣的教育典範人物不該因為生命如星辰殞落而消失,他宏觀的教育遠見與思想應該讓更多人認識與效仿,這麼ㄧ來,也就能將我們過去受惠於吳老師的幸福不斷分享出去。十年了,要寫一個人真的很不容易,特別是吳老師生前未逢網路蓬勃發展的時代,加上他的個性低調耿直正義不善交際,所以,被公開報導的篇幅極少,而且,他總是協助國小老師成為有尊嚴的人,不管身心多疲累,還是堅持跟學生討論教學案例的教案編寫與教學執行始末的討論,因此,在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並不多。但是,由吳老師擔任其國ㄧ導師的王健文教授,不僅將師生情誼化作感念的力量,還運用研究歷史的專業與才華,讓吳老師的傳記在逝世十週年面世,這本傳記可以看見一個對教育充滿人道主義與浪漫理想的吳老師,還能沿著書中記載的教育事件,看見一生篤實奮力不打高空為教育追尋無數可實踐的教學方式,當然還有圍繞在他的一生當中,許許多多的見證者對他的懷念與敬愛。


如果你覺得溫老師的教學很厲害,那是因為我背後有個吳英長老師;如果你覺得溫老師班級經營有一套,那是因為我前方有個吳英長老師;如果你覺得溫老師對老師們很溫暖,那是因為我的身旁有個吳英長老師。所以,沒有吳老師,沒有溫老師,誠摯邀請你分享我的幸運與幸福《教室裡的溫柔革命家:吳英長》。
目錄


◎推薦文─我們一起尋找臺灣的吳英長/吳靜吉

◎作者序─通往自己的道路:尋找吳英長

第一章 我們只是朝山遊方

第二章 青年吳英長的第一件差事

第三章 「願以一己之力,變舉世之風」 

第四章 教室裡的森林小學 

第五章 教室是你的王國

第六章 教學作為一種藝術 

第七章 溫柔革命

第八章 師傅的贈禮


附錄

附錄1 吳英長年表

附錄2 重建教師哲學—澄清教師的教育理念/吳英長

附錄3 借別人的光是要讓自己發光—專書研讀的評審意見/吳英長

附錄4 給你—從社研活過來的人/吳英長

書目
延伸閱讀

《溫美玉老師的祕密武器──班級經營與寫作》
https://www.tienwei.com.tw/product/detail860

《溫美玉老師的祕密武器3一年級ㄅㄆㄇ故事寫手──我手寫我口》
https://www.tienwei.com.tw/product/detail1145

《溫美玉老師的祕密武器4:神奇三秒教》
https://www.tienwei.com.tw/product/detail1230
問與答
評論內容:
(使用評論前請先登入)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相關商品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易碩網頁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