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社長:歷史教育為什麼重要? 之1 (2007/11/26)
嘗試將歷史知識兒童文學化
我當時覺得西方有房龍這種將歷史知識兒童文學化的作者,而中文世界則未出現這類作者或作品,目前臺灣文學界或是處理兒童讀物的知識界、學術界也非常忽視這一點。談文學,像神話、民間故事、童話、小說,都是文學標準的形式,這些學術界會去探討,可是歷史沒人探討,因為他們以為這是知識性的東西,沒有觀照到文學議題。
可是在美國,房龍可以得到紐伯瑞兒童文學的金獎。西方有房龍這種作家,他處理許多歷史、地理,都是知識性的,可是文學意味非常重。還有法布爾的「昆蟲記」也是經典之作,雖然寫的是自然科學、昆蟲,但他的文學筆法能帶起你對自然科學的文學想像,那就是高手做出的經典。
我希望做一個笨鳥先飛的人,期盼能夠讓這個領域也知道有人曾經這樣努力過,有一些東西我認為我寫得還可以,有些篇章我認為還沒有想到更好的點子,但臺灣卻完全沒有人討論。我們應該明白,凡做給兒童青少年,或非專業人士閱讀的知識類讀物,必然要照顧到情意的導引,缺乏人文藝術情意導引的知識,對他們而言是無趣的。我們從惹人厭煩的教科書上還不能領略這一點的重要性嗎?
我最不喜歡看教科書的歷史,因為教科書如果不是為統治者做詮釋,塗脂抹粉;就是為了所謂的價值中立,什麼看法都不敢表達。這種教科書,要讓人喜歡還真不容易。
歷史逐漸被邊緣化之際,卻仍是精英份子最重視的教育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剛做出版的時候,去參加國際書展,全世界出歷史書的出版社非常多,是顯學,去每個攤位,每個國家,義、英、法……每個國家都在比誰的歷史書出得好。可是到了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國家在出,我在想這是人類的潮流,整個人類的解構是一樣的,原來我們想是不是只有臺灣特別不重視,後來才發覺,是歷史這個學問在人類的社會中一直被邊緣化,從大的國際書展就可以觀察出來。
當歷史被邊緣化後,卻會發覺一個現象,社會上的精英份子反而是受歷史訓練最好的人,這些人其實掌握社會最多的資源,終究歷史還是變成了帝王學。你看美國東岸的常春藤名校,今天不論是念化學、電子或醫學,他們真正入學的基礎測試的部份,寫作佔了很重的比重,寫作的部份就是牽涉到一個人的文史能力跟論辯能力。西方世界最精英、最頂尖的學子,都要受這個訓練,這個跟論辯、口才的訓練是一樣的,所以他們的政治人物是政治的貴族家庭培養出來的。當前這個環境會覺得好像世界解構了,人都平等了,很多東西不用去學了,弔詭的是,就像以前的法老王一樣,歷史本來是像傳心法一樣,你們大家都不重視最好,只有某些人重視,這樣他便掌握了最多的資源。美國的政治、經濟,都掌握在少數的家族手裡。臺灣也是一樣,臺灣七成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的人手裡,其實這些人是決定最多事的人。最近發現臺北市許多一樓好的店面都是金控銀行,一般人做生意是完全沒有機會的。這跟歷史當然有關係,你看任何變法的時代,或是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發生,多半是財富分配不均衡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有權者太予取予求的時候,便發生一個大變動,要革命、暴動,如果走到那一步,就是大家都沒有辦法翻身,而又想要翻身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