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您 ,   註冊    
首頁 > 天衛/小魯大事記

陳社長:歷史,能帶給孩子什麼?(2007/11/13)


從歷史中鍛鍊孩子自動消化整合、整體理解的能力


    我小的時候,雖然看到的大都是零散、出現在各刊物上的故事,但看多了就會比較,形成一種判斷力。甚至連編輯都沒看出的重複投稿,我都發現過很多次。但有一種情況就讓我很困惑:明明看到的是同一件事、同一段歷史,可是說法居然不同。我問父親,父親說:「那我多告訴你一些前因後果,可能就會找到答案吧」;或者他可以幫我查一查,再告訴我。另外一種更大的困擾,就是我要靠自己整合的時候,自己的學養不夠,常是局部問題發生困惑,但這其實是跟整體理解有關係。

    當孩子的困擾必須靠整體理解來說明的時候,大人往往無法一下子解釋清楚。我小時候就跟父親辯論過,我那時看了岳飛的故事,不管是演義還是正史,總覺得非常難過,心想岳飛真不聰明,他擁有兵力、兵權,憑什麼要聽命於那個混蛋皇帝?他大可以班師回朝幹掉那個皇帝,自己做皇帝不就得了,為何那麼愚忠,這種犧牲真不值得。還有文天祥、史可法等,我都不服氣,我覺得這不是我要的人生,我絕對不做這種笨英雄。

    可是父親的看法跟我不一樣,當時我一直都不能夠理解,他說:「按照儒家的價值觀,自己的小我其實沒有大我來得有價值,小我無非是一個吃喝拉撒睡的肉身,如果能犧牲這個,來成全大義的話,那個義所建立的倫理標準,是為萬人所景仰,而且是為萬人所遵循的,如果這樣的價值觀,在社會上樹立起來的話,對這個社會幫助很大。它是一種信任關係,即便是一群壞人也要靠它來維繫團體的凝聚」。他那時候笑我:「你人太小,想得也太小,因果報應只重視現世報。」我說因果報應就要現世還,要是好人都像岳飛這樣下場,那我是不幹好人的。父親雖然想盡了辦法告訴我他的那種價值觀,但當時並沒有完全說服我。


歷史的脈絡要看整體,而不是看單一事件


    我父親過世得很早,我讀完初一後他就過世了,在他過世前,他也知道我對他很多價值觀或書上的價值觀是不同意的,但那也沒辦法。這種「沒辦法」,是我要做中國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希望把歷史上個別的故事,將它整體化,因為只有了解整體,才能對個案作出精確的判斷。

    比方說談變法,商鞅是變法,康有為、梁啟超是變法,王安石也是變法,王莽、張居正都曾進行變法,然而歷史上的變法大部分都失敗,只有商鞅成功,爲什麼他會成功?他成功的後果是什麼?如果只單獨去看商鞅變法,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但是若了解歷史脈絡,就會知道箇中原委。

    歷史的脈絡是要看整體,不是看單一事件。就單一的變法事件來說,商鞅最成功。可是探討到思想史流變時就會發現,法家有極鋒利的地方,絕對是最實用的,但它是兩面刃,也可能會殺傷自己。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臨死前很後悔自己作法自斃:他逃亡到民家,民家不敢收留他,因為是商君規定的。法家的作法自斃還不止於此,秦朝速亡也是因為法家只用法而不談人性,因為要求效率而訂了太苛刻的法令。秦始皇敢挑戰封建,不去封疆建藩,是個了不起的人,但錯在沒有理解到,統治萬民不是靠法,而是靠人性論。之所以全世界都有人研究孔孟思想,就是因為人性論非常有價值。儒家講制禮作樂,禮樂並不只是表面的形式,而是當人在喜好中陶冶到一定的境界時,即使不需要用法,也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法家表面做到了,其實是沒有做到。「民免而無恥,欲速則不達」,康有為、梁啟超變法失敗也正是因為「欲速則不達」,那時知識份子想富國強兵、救亡圖存,幾乎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抓到一個方法便要趕快進行改革。光緒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開明皇帝,但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權力的現實面,故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這些都必須透過故事敘述的角度和所選擇的重心,來作隱含式的銜接。讓小讀者能夠逐步整合出自己的見解。


給小讀者一個座標系統


    我覺得對年齡比較小的讀者,也應該給他們一個座標系統,一套中國歷史要顧及完整性的話,就不能講得太細。其實做兒童書,有時候比做成人書要困難,因為不知道用什麼觀念才能讓兒童懂,才能讓他們喜歡、願意深入。所以寫給兒童看的歷史讀物,不是歷史學家才可以寫的,歷史學家反而常寫不好給兒童看的歷史讀物。因為他們研究得太深入了,反而不太知道該如何要將繁複的歷史事件,用簡單的方式敘述。這其實本來也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日期 : 2016-06-23  分享到:   推到Facebook  推到Twitter  寄給好友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易碩網頁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