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思維的課程回應 活動報導(2010/10/19)
小魯在十月二日參加了朗智思維科技所舉辦的「拉大語文課程的框架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引領思維的課程回應」,不僅有講座也包含有趣的工作坊。
首先由趙鏡中老師帶來一場精采的專題演講,探討課堂中的對話與回應。趙老師用一個小烏龜牙痛的故事當做起頭:小烏龜說自己牙痛,別人因為烏龜沒有牙齒而不相信牠,只有奶奶願意去了解、解決牠的真正的問題。趙老師給大家時間思考這個故事和今天的主題有什麼關聯,參加者隨即熱絡地討論起來。這個故事帶出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即訊息理解是需要澄清的。趙老師說,即使孩子傳達的訊息錯了,家長或老師需先接受孩子才能去談那背後真正的問題。接著趙老師分享許多回應的技巧,不管是陳述、提問,都很有多方式,好的問題可以引出好的對話,相信這些技巧在教學上一定很有幫助!
趙老師分享如何回應學生
接在趙老師演講之後的,是吳敏而老師主持的一場工作坊,探討閱讀課的課堂回應。吳老師以「定伯賣鬼」等故事為例,讓大家以學生的角度回答問題、記重點。吳老師也分享了閱讀課的案例,把其中不甚理想的回應方式找出來,給大家時間討論怎麼去改善。吳敏而老師提到,回應方式沒有特定的準則,但是老師在教學時往往會使用最省事的方法,其實如果情況允許,有的時候多花點心思,老師與孩子的對話時可以讓彼此的思維都變得更深更廣。
大家都熱情地回應吳老師呢
接下來一場工作坊由郭美秀老師帶領,郭老師分享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兩個閱讀課討論例子:帶孩子精確構思家庭的概念,以及以《森林大熊》為主題,運用判準辨別兩個概念。郭老師做到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聽孩子說話。在她的教學案例中,郭老師扮演著一個提問、整理孩子問題的角色,幫忙把孩子提出的想法寫在黑板,從旁輔助孩子聚焦在重點問題上。這些都是幫助引領孩子們建立、釐清概念的技巧。從郭老師案例中的對話與回應紀錄,不僅能學到如何帶領學生討論,更能從學生的想法發現,孩子們教給我們的,也許比我們交給他們的技巧還多呢!
最後一場工作坊是賴玉連老師所主持,主要是談回應的多種應用。賴老師所使用的回應及活動方式,讓小編開了眼界。原來賴老師巧妙地使用「貼貼」(也就是一般我們用的N次貼),來讓小朋友與文本「對話」。賴老師會在分享繪本時,將N次貼貼在某幾頁,設計問題或小指令,讓孩子可以在貼貼上做創意想像或者和替角色說話,甚至是創造故事。賴老師還用了小魯的《鼴鼠寶寶挖地道》給孩子做閱讀課練習呢!這種活動設計的好處,是可以讓孩子放鬆,感覺是在遊戲裡學習,而不是一般作業本那樣有壓力、制式化地回答問題。而且,老師也可以收集孩子寫的N次貼,當做孩子的學習紀錄,還能從其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喔!
賴老師分享用繪本帶閱讀課的經驗
活動到了尾聲的提問時間,主辦單位邀請到林文寶老師回應大家的問題。有位參加者提出如何帶孩子閱讀經典,還有什麼是經典。林老師說,不是給孩子經典文本,而是應為孩子選擇適合他們身、心各方面的閱讀材料。小編認為林老師的這個回應在教學上是很有意義的方向,同時也讓小編體認到,作一本好書應是從孩子的各個角度、立場去考量,而不是將大人覺得很好的書交給孩子就好,什麼是「適合」孩子的,應該是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中提醒自己的啊!參加這次的研討會,讓小編受益良多,不僅能認識帶領孩子思考的回應技巧,還能從討論時間裡與學校老師們交流,了解他們在教學上的想法和需求,這些意見對於出版好書都是很有幫助的資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