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三版《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提供一種綜觀於現今專業的兒童文學討論與閱讀。著重於具爭議性的議題和設計了啟發想法和思考新的文本,並且檢視及分析成人為孩子所寫的文本。本書詳細介紹了現今許多學派的新觀想,包括文學理論(思考、文化和媒體研究)、視覺文化和民間傳說(發展和認知心理)和教學實踐。
本書特色
● 在強大的文本下,詳述討論適合的理論,是一本適合大學課程的文本。
● 本書強調文化背景影響人們閱讀的方式,以及對兒童文學的回應。
● 一位新的作者梅維絲.萊莫(Mavis Reimer)的加入,幫助澄清想法、觀念,而且始終代表新的閱讀經驗。透過這個新的聲音,作者們鼓勵讀者開始與書對話、思考,幫助了讀者察覺原本根深柢固的想法及意義。
● 不論是在理解文本,還是啟發想更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上,都能提供讀者使用更多的閱讀策略及練習。
● 本書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將許多新的、現今的小說和圖畫書的例子融合在文本中。
作者簡介
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
一九四二年生於加拿大多倫多,耶魯大學博士,主修維多利亞時期文學。現任加拿大溫尼伯大學(University of Winnipeg)英文系名譽教授,近年來開始創作童書,已出版的作品有兒童幻想小說The Same Place but Different、與友人瑪塔斯(Carol Matas)合寫的四本少年幻想小說《蕾若拉的異想冒險》(Of Two Minds)、More Minds、Out of Their Minds和A Meeting of Minds。
梅維絲.萊莫(Mavis Reimer)
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專攻維多利亞時期的兒童文學,並以此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清秀佳人》散文選《如此簡單的小故事》(Such a Simple Little Tale)的編輯,現任溫尼伯大學(University of Winnipeg)英文系副教授,教授維多利亞時代研究及兒童文學。
譯者簡介
劉鳳芯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大學城校區語言及語文研究所博士,專攻兒童文學。目前擔任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吳宜潔
台大外文系畢業,英國瑞汀大學兒童文學碩士。曾任美國紐伯瑞金獎作家Linda Sue Park訪台期間隨行口譯、台北國際書展兒童館策展助理、基隆市文化局英語繪本講師。最喜歡寫字、拍照、閱讀周圍的人。現為自由譯者,譯有《聰明的波麗與大野狼》、《生存遊戲》、《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增譯)、《海島人的贖金》。
這本書是同時為教育系與英文系的大學部及研究所課程而寫,肯定並詳細說明我們身為兒童文學學者二十年的生涯當中,兩項主要的信念:第一,對成人及兒童來說,體驗與回應兒童文學可以是、也應該是深刻而有趣的經驗;第二,許多提供兒童及成人的兒童文學樂趣是來自於對話——與其他人一起思考、討論、甚至辯論。在傳達這些信念的同時,我們描述了一個文學的——特別是兒童文學的——樂趣範疇,這個範疇是源於各個年齡層的讀者在沈浸於小說世界時,透過各類能滿足深層思想與理解的詮釋策略與文本所產生的基本愉悅。
這也意指了所有年齡層的讀者。我們深信即便是很小的讀者,也都應該學習分享詮釋性的策略與情境,讓成人讀者更理解他們與文學的接觸,並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因此在整本書中,我們都鼓勵成人讀者發掘分享他們自己閱讀策略的方式,並與孩子一起思考文學。
為了激發深思的對話,我們在整本書中都著重描述關鍵性的議題,其中有許多是具爭議性的,並與兒童文學本身、成人與兒童間的閱讀互動等更大主題有所關聯,例如:
◎ 我們為什麼要、或我們應不應該閱讀文學?兒童為什麼應該閱讀文學?
◎ 我們應該如何閱讀文學?孩子應如何閱讀文學?
◎ 在我們了解自身與我們的世界之際,文學扮演、或能夠扮演什麼角色?
◎ 兒童能夠、或應該了解自己與他們的世界多少?
◎ 文學理論、認知理論、及教學理論在何種程度上,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些事情?
◎ 誰在為孩子選書?、誰應該為孩子選書?他們應該選擇什麼書?為什麼?
◎ 玩具、電視、電影如何影響兒童體驗和理解文學的方式?
◎ 圖畫書、童話、詩歌對於孩子的想像與智性生活,可以扮演何種特殊的角色?
在思考這些問題及其他許多問題時,我們運用了各種相關領域中一系列的當代研究與理論。比方說,我們在藝術和視覺理論的脈絡中檢視圖畫書,在民俗學的脈絡中檢視童話,在傳播理論的脈絡中檢視電視和電影。我們同時也在當前認知發展與教學法研究的脈絡中,探討兒童的回應。我們嘗試以簡單明暸的語彙來描述這些繁複的概念,使它們對非專業人士也合用。
關於文學本身的概念,我們則運用當前的一些理論觀點,包括了符號學、心理分析、及女性主義與性別理論,並提供介紹性的概述。本書的中心立場與核心焦點體現兩種關鍵理論的結合:羅森布拉特(Louise Rosenblatt)和依瑟爾(Wolfgang Iser)共同發展的讀者反應理論(reader-response theory),以及從後殖民觀點到文化研究等等理論對於意識型態的關注。我們在整本書中皆採取結構主義者(constructivist)的切入觀點:艾波畢(Arthur N. Applebee)認為「知識是社會脈絡中的個人,藉形塑和侷限該知識來主動建構,而非以絕對的眼光決定」(3),我們延續這句話的精神,但也同時考量回應的個別性及加諸回應的各種限制。我們不僅探索文學文本所傳達的社會價值,也探討電視節目和玩具如何設法使兒童不知不覺同意其所傳達的社會價值。若對這些議題有所意識,將讓大人和孩子都擁有更多拒絕同意的自由、與決定個人身分的選擇。
前言
第一章 如何閱讀本書?
第二章 如何閱讀兒童文學?
第三章 教授兒童文學
第四章 閱讀文學文本的策略
第五章 童年的普遍假設
第六章 市場上的兒童文學
第七章 兒童的文化世界
第八章 文學與意識型態
第九章 以兒童文學為知識庫
第十章 理論的文學知識庫
第十一章 詩
第十二章 圖畫書
第十三章 童話與神話
索引
◎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班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