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您 ,   註冊    
書系分類

瀏覽紀錄X 全部清除

    
分享商品: Share on Google+

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

書籍編號:BLT003N 賣場編號:000339
作者: 張子樟
頁數: 392
定價: $420
優惠價:
357
數量:
商品介紹
序/導讀
目錄
書評
使用心得
發表書評
 
內容簡介
 
★ 收錄近二十年來臺灣地區少年小說最完整出版書目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張子樟教授,多年來潛心研究少年小說,成果豐碩。本書最新修訂版共收錄其十二篇少年小說論述,見解精闢深入,對臺灣少年小說的未來亦提出實際的建議。本書是兒童文學研究者、創作者、出版者,以及有志於推廣文學教育的老師、家長,所不可或缺的少年小說導讀指南。

 
[最新修訂版新增篇章]
‧ 真真假假的幻想世界──漫談奇幻文學
‧ 路是無限的寬廣──談臺灣少年小說的未來
‧ 作者、文本、出版者與讀者──臺灣少年小說現象
‧ 臺灣少年小說怎麼走
‧ 從歷史與閱讀趣味看少年小說──淺析《少年噶瑪蘭》
‧ 發現臺灣人──試論李潼關於花蓮的三本少年小說
‧ 談問題少年小說中的問題──以《嗑藥》(Smack)為例
‧ 附錄:1989~2007年春臺灣地區少年小說出版書目
‧ 附錄:追憶李潼~是逃避,也是征服──李潼的時間與敘事

 
作者簡介
 
張子樟
     臺灣澎湖人,曾研讀過關於語文教學、新聞傳播、政治、社會與文學批評等方面的專書,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及創作學系,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講授「中外啟蒙小說研究」、「少年小說」、「奇幻文學」、「經典童話研究」、「中外少年小說家研究」等課程。著有三本研究文革後大陸小說的論文集——《人性與抗議文學》、《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編選《英文名句欣賞》兩冊,主編《真實與虛幻》、《俄羅斯鼠尾草》、《1988 ~1999少年小說選集》、《少年八家將》、《夏天》,譯有《龍騎士Ⅱ》、《閃亮閃亮》、《夏天的故事》、《波特小姐傳》等,以及七本討論少兒文學的書——《閱讀與詮釋之間》、《閱讀的喜悅》、《少年小說大家讀》等,曾獲聯合報小說獎、國家文藝獎、教育部文藝獎。現正專心研究臺灣現代小說與少年小說。
 

 
 
作者序
 
少年小說論點的反思
文/張子樟
 
 
  經濟富裕、思想解放、資訊傳播快速及讀者的需求等等因素,促使臺灣的出版業十分蓬勃。出版業者為了擠入熱賣的排行榜,絞盡腦汁出奇致勝,所以愛情小說、女性小說、同性戀小說;成長學、規畫學、生死學……各領風騷。童話、故事、繪本;單冊、套書、精裝、平裝搶佔市場。尤其各類獎項的設立,更帶動風潮,對讀書人口的量及質的提昇,有一定的貢獻。然而,對臺灣的作家、讀者與評論者而言,少年小說則是一種發展頗為緩慢的文類。到目前為止,由本地作家撰寫結集出版的少年小說依然不多,評論文字則更少。事實上,臺灣社會急速變遷,青少年的生活日益複雜,面對的衝擊更是五花八門。他們的需要值得我們關切,他們的思想值得作家執筆關照,為時代留下一些動人的軌跡與感人的記錄。作家除了刻畫當前的社會變遷實況這一部分題材之外,也可以檢視與追溯歷史,揣摩以往的青少年生活,還可以想像未來世界青少年的實況,虛擬實境,揣想他們如何在不可知的未來面對生活。總之,作家可以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不斷穿梭、記錄、篩選,描繪記錄這塊土地上不同年代的青少年生活。
 
  本書重點即在反思有關少年小說的一些論點,希望能對少年小說的閱讀、創作、評論與出版,提供一些淺見。因此,本書提及的幾個討論重點,都以國內外現有的作品做為實例來檢驗理論。
 
  第一篇討論的是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啟蒙與成長。在談主題前,先界定少年小說與兒童小說的不同。少年小說設定適讀年齡層為十至十八歲。這段年齡的孩子正處於快速成長的轉變期,面臨許多困惑與期待。啟蒙與成長並非少年小說的專用主題,但少年小說的內涵卻可用啟蒙與成長全部概括之。本章重點在深入探討啟蒙與成長和少年小說的密切關係,並依據作品內容予以分類,略加介紹。
 
  第二篇從作者、文本與讀者三者的互動,來談論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閱讀是傳播的一種方式,人人都有自己的閱讀方式,每個人的閱讀過程無法避免預存立場。意見領袖與守門人也同樣出現在閱讀行為中。因此,讀者如何閱讀是第二篇的主要討論重點。在讀者反應方面,本章則特別強調閱讀時的填補、延伸與偏離、背叛的過程。
 
  少年小說與成人小說一樣重視人物的刻畫。儘管少年小說的人物較為單純,但在人物塑造、人物衝突、人物類型方面,與成人小說一般考究。少年小說的人物塑造,可從角色的動作、長相、言談、他人的評估與作者的描述等表現出來。少年小說的人物衝突雖不像成人世界那樣慘烈,但還是可分為個人與自我、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另一個人,以及個人與自然等四種衝突。人物類型以扁平人物與靜態人物較多,然而圓形人物與動態人物也不少。第三篇即針對上述重點討論。
 
  青少年成長過程深受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影響,其中與家庭的關係尤為密切。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青少年絕大多數的時間必須與家人互動。父母除了提供養育的場所之外,還擔任兒女的學習對象。現當代少年小說常以男孩為主角,父親為配角,兩人親密與疏離的過程,成為小說中主角成長的基調。第四篇的重點在探討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係,細讀中外現當代作品,梳理出幾種父親形象的類型,詳加分析比較。當然,中外父親都是凡人,具有凡人的優缺點,才有故事的演化,也才有笑有淚。作品中父子之間的互動,即使大環境有了重大的變遷,也同樣是依據人性而反映在每個人的行為舉止上。
 
  雖然許多兒童文學作品曾觸及生死問題,但並未以其為最主要訴求。實際上,生死問題常常成為少年小說裡,角色啟蒙與成長過程中最難以克服的關卡。作品中的青少年勇敢面對死亡後,得到某種啟示,往往能脫胎換骨,遠離青澀的青春階段,成為自立、自主、自強的成人。第五篇〈未知死,焉知生〉一文的主要內容在分析少年小說中的死亡呈現。我們發現,青少年對心愛寵物、好友與親人的死亡以及不死的幻想,依其性格及生長環境而有不同的反應,有些稍為年長的青少年甚至漠視死亡。生死問題對不知人間疾苦的少年造成的煎熬與困惑,使作品中的青少年終能擺脫天真、認識現實,邁入成熟。
 
  少年小說以寫實起家,寫實作品一向最多。二十世紀末,奇幻文學重整旗鼓,加上圖象媒介的推波助瀾,「少年小說童話化」變成一種時尚,無人能夠抗拒,成為青少年文學不可忽略的一支。於是,所謂的「少年小說」不再局限於寫實,以比較寬闊的視角融寫實與幻想於一爐,這種文類也就沒有任何限制,作者可以隨心所欲,盡情遨遊於想像世界裡,因此,新版加上〈真真假假的幻想世界〉一文略談奇幻文學,使內容更為充實。
 
  第七篇談到臺灣少年小說的未來。筆者認為借鏡他人與自我成長是最好的方法。這一篇介紹美國出版界、學術界與學校密切互動的情況,他們三方面的努力與配合,使少年小說發揮了可觀的功能,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參考學習。對於我們未來如何發展,筆者從國內作家的努力方向、研究者的研究方向與出版者能做什麼這三點來討論。從這三點的檢視中,希望能為臺灣的少年小說奉獻一些微薄的力量。其次,關於本土少年小說的論述不多,特地補上〈作者、文本、出版者與讀者──臺灣少年小說現象〉和〈臺灣少年小說怎麼走〉兩篇文字,使得讀者能進一步了解當前臺灣少年小說的發展概況。
 
  文本剖析部分有三篇。〈從歷史與閱讀趣味看少年小說──淺析《少年噶瑪蘭》〉一文對筆者有雙重意義:它是筆者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第一篇論文,這篇作品的作者李潼先生把歷史小說的概念和魔幻寫實的技法帶進臺灣少年小說的創作,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臺灣的兒女》系列以近百年的臺灣歷史做為大背景,企圖以有限篇幅呈現臺灣某些年代的生活實錄,構想壯偉、架構明晰。本書〈發現臺灣人〉這一篇,只選擇其中與花蓮有關的三冊來討論。李潼以「愛」來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刻畫臺灣人的某些特殊性格,西元一九六○、七○年代的臺灣社會百態充分展現於他生動活潑的筆下。他與所有具有良知的人一樣,希望臺灣擺脫數百年來族群爭鬥的情緒,為這片土地貢獻一分力量。
 
  李潼先生雖然已過世兩年多,至今仍然是本土少年小說最具分量的創作者。在二○○五年的十一月五、六兩日舉辦的【永遠的兒童文學作家李潼先生作品研討會】上,筆者擔任專題演講,回顧他瀟灑短暫但發光發亮的一生。講稿放在書尾,為附錄的一部分。
 
  第十二篇討論的作品是當前問題小說的一本代表作。《嗑藥》(Smack)這本爭論性頗高的得獎小說,在大西洋兩岸議論不斷,主要是因為它的內容與形式都可以大作文章,衍生不少問題。內容不僅敘述毒品對青少年的傷害,還談到現代父母難為、同儕壓力、青少年藐視法律、人際疏離等現象。在形式方面,也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例如多重人稱敘述法的應用、適讀年齡的確定、其他媒體的配合等。這本書以說實話、不說教贏得青少年的喜愛,超逸的筆觸確實傳達了部分徘徊法律邊緣的青少年的苦悶與迷惘。
 
  另外,在數篇論文後面,筆者針對其內容特性,分別寫了引介短文:「導讀筆記」。這幾篇短文主要是說明筆者撰寫該文時的反思積澱與感情抒發,以及表達對未來讀者的期許。筆觸稍帶感性,不如論文那般嚴謹,但所談之事始終不離「閱讀」二字。希望讀者閱讀本書後,能按圖索驥,從文中介紹的優秀少年小說中,找到自己最喜愛的作品,徜徉在書中的虛幻與真實世界裡。
 
  附錄的書目整理也是大工程一件。近十年來,有不少出版社投入少年小說的出版工作,書量相當可觀,整理工作十分耗時傷神,不易周全。幸好有多家出版社願意提供翔實的書目,使得工作進行還算順利,在此特別謝謝他們的協助。但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筆者無法仔細閱讀書目中的每本書,如有疏漏,還請多多包涵。
 
  最後筆者要感謝天衛文化,該公司多年來默默耕耘臺灣少年小說的園地,這份堅持與理想是出版此書的原動力。同時謝謝內子蘇月英女士,多年來她寬容筆者全力投入學術研究,這次更幫忙潤飾全書文字,提昇了本書的可讀性。
 
  經過各方將近十年的努力耕耘,少年小說已成為臺灣兒童文學中重要的文類之一,但由於國外譯本與本土創作不成比例,發展得並不是十分理想。這點可能還得依賴作家努力創作,出版社熱心協助出書,才有辦法改善。在高聲倡導「從具象的圖像回到抽象的文字」的時候,也許少年小說作品可以派上用場。

 

 
序:少年小說論點的反思
 
1 啟蒙與成長
   ──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
 
2 作者、文本與讀者
   ──從少年小說談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
 
3 典型的塑造
   ──少年小說人物研究
 
4 平行或交叉
   ──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係
 
5 未知死,焉知生
   ──淺析少年小說中的死亡敘述
 
6 真真假假的幻想世界
   ──漫談奇幻文學
 
7 路是無限的寬廣
   ──談臺灣少年小說的未來
 
8 作者、文本、出版者與讀者
   --臺灣少年小說現象
 
9   臺灣少年小說怎麼走
 
10 從歷史與閱讀趣味看少年小說
   ──淺析《少年噶瑪蘭》
 
11 發現臺灣人
   ──試論李潼關於花蓮的三本少年小說
 
12 談問題少年小說中的問題
   ──以《嗑藥》(Smack)為例
 
 
參考書目(一)
參考書目(二)

 
附錄(一)1989~2007年春臺灣地區少年小說出版書目
附錄(二)追憶李潼是逃避,也是征服──李潼的時間與敘事

﹝評論﹞

在閱讀與詮釋之間──讀《少年小說大家讀》

方衛平


       七、八年前,張子樟先生發表了他那篇關於李潼長篇小說《少年噶瑪蘭》的萬言長文。在海峽兩岸少兒文學界,一匹理論「黑馬」由此闖入。


       這此年來,張子樟教授在少兒文學理論界頻頻亮相。在閱讀與詮釋之間,其學術言論以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識見,為兩岸同行所囑目。今天,「黑馬」已經不「黑」,人們從他陸續發表的大量文字和先後結集出版的少兒文學評論集《閱讀與詮釋之間》、《閱讀的喜悅》等作品中,逐漸領略了這位實力派少兒文學評論家的學術造詣和理論風釆。最近,我有機會讀到了張教授結集出版的第三本少兒文學研究論文集《少年小說大家讀》(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8月版),深為他在少兒文學的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表現而感到驚喜。


       《少年小說大家讀》這個書名,肯定會使一般的讀者都產生一種可以親近和進入的感覺。事實上,這本書收入的是作者近三年來在少年小說研究方面發表的八篇極富學術性的理論和評論文章,其中每篇文章的篇幅幾乎都在一萬字以上。可以說,該書不僅是張子樟先生迄今為止最厚重的一部少兒文學研究論著,也是日前台灣少年小說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論著之一。這本書在學術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我以為是,它把對少年小說藝術生存的歷史與現實的強烈關注,與對少年小說理論專題的深度探討。結合的頗為妥帖完美。據子樟先生自述,他是在大量閱讀中外少年小說的基礎上展開理論思考的。這一點,我們在閱讀本書時會強烈的感覺出來。當作者談論某個學術話題時,中外各種少年小說文本是常常被作者信手拈來,細加分析,並且總是被安置在一個相當準確到位的論述位置上。如果不熟悉中外少年小說藝術作品和生存現實,要做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作者的研究顯然又沒有陷入無數作品所構成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我看來,他的論文選題別緻、重點突出、論述嚴密,達到了相當的學術水準。特別是他的這些文章在論述角度的選擇和討論重點的確定上,顯示了深厚的專業造詣,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例如〈啟蒙與成長〉一文,將「啟蒙與成長」定位於「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這樣一個重要的藝術位置上加以分析;〈作者、文本與讀者〉一文,從少年小說的角度探討了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問題;〈典型的塑造〉一文研究了少年小說中的人物塑造問題;〈平行或交叉〉、〈未知死,焉知生〉兩文,則分別論及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係和死亡敘述。雖然這些論述角度或理論話題在海峽兩岸並非完全無人涉及,但是,從總體上說,張子樟先生的這些研究在理論空間的開拓和某些理論深度的發展方面,都做出了令人讚賞的工作。


       《少年小說大家讀》一書的八篇論文各有研究的旨趣和討論的重點,同時又彼此參照,相互響應,構成了一個獨特而富有個性的少年小說論述系統。全書由關於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的論述切入,陸續觸及青少年的閱讀行為、人物角色的塑造、父子關係的分類、生死問題的影響、台灣重要作家李潼作品的分析、英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的研究,最後論及台灣少年小說的未來。閱讀這部著作,我們不僅能夠接觸到一些疏理清晰、思想密集的理論觀點,同時也能引發自身關於少年小說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有益思考。


       本書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作者的理論視野相當開闊。早在《閱讀與詮釋之間》一書的「自序」中,作者就十分自謙的說過:「由於我的興趣廣泛,小說是最愛,文學理論研讀最多,但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與哲學亦略有涉獵,因此撰寫評論文字時,除了文學理論外,還不知不覺把對其他學科所知的一些粗淺知識融入文中,內容頗為複雜」,在《少年小說大家讀》一書中,作者主要借助中外當代文學理論來解析作品、評說有關文學現象外,還常常吸收美學、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種學科的學術養分,融入作者的學術思考和闡釋之中。作者堅信:「現當代的兒童文學作品已成為許多學科的共同產物,唯有從各個角度來省察,才能做到全方位的觀照,也才能顯示兒童文學主體的真正價值」(見該書代序)。這一看法我十分認同,並且在自己的文章中也一直堅持的。


       《少年小說大家讀》的第三個特點,是作者不僅僅滿足於跟專業的少兒文學研究者進行前沿性的理論對話,而且更試圖與廣大的少兒文學愛好者進行平易而親切的學術性溝通。為了便於一般讀者的閱讀,作者在每篇論文之後,針對該文的內容和重點,都附上了一篇「導讀筆記」。這些短文筆調活潑,文思緊湊,主要是表達作者撰寫該文時的思想積澱與感情抒發,以及對未來讀者的期許,引導讀者由此及彼,進入更廣闊的閱讀空間,作者的這種將學術成果融入時代、融入讀者的做法,與關起門來的學術貴族作風,顯然的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我看來,《少年小說大家讀》既具有學術論著嚴謹規範、厚重深邃的特性,又表現出一種親切平易的「平民化」學術作風。


       就個人的閱讀感受而言,我稍稍感到不滿足的是,該書在廣泛借鑒相鄰學科,尤其是當代西方有關學科的成果時,有時後還難免令人有「隔」的感覺。例如,從〈作者、文本與讀者〉一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當代西方解釋學、接受美學等理論是相當熟悉的。雖然作者在借用這些理論論述青少年的文學閱讀時,也盡力指出了青少年讀者的某些特徵,不過,我感覺這些論述並不是都十分到位的。換句話說,理論「借用」之後的理論「轉化」工作,還有一定的努力餘地。筆者本人也寫過一本名為《兒童文學接受之維》的小書,也遇過同樣的難題與困窘,深知這種「轉化」工作的艱難和縹緲。提出這點不很成熟的看法,願向子樟教授請教,並一起探討。

2000.1.28 於浙江師範大學

 

問與答
評論內容:
(使用評論前請先登入)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相關商品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易碩網頁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