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典重譯,德國電影《惡魔教室》改編自同一真實事件★★★
當領導的力量開始膨脹,當服從變成一種習慣,
這場實驗越進行,越讓人無法抽身⋯⋯
一場普通的課堂實驗,如何引發極權風暴?
一段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帶你直視群體服從與權力迷失的危險邊界。
一開始,這只是一堂普通的歷史課,一次關於權威與服從的討論。為了讓學生理解納粹時代人民為何願意盲目追隨權威,戈登中學歷史老師班恩.羅斯發起了一場課堂實驗。
他稱它為「浪潮」。
這個紀律嚴明的團體有自己的敬禮、口號和特殊的標誌,其影響力超越了班級,遍布了整個學校。紀律、團結、行動——在這些口號下,學生們快速凝聚成一個聽從命令、捨棄質疑的組織。忠誠變得理所當然,懷疑則被視為背叛。這場原本用來警醒的模擬活動,竟一夕之間發展成真實的操控與壓迫,而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滑向了獨裁與納粹的深淵⋯⋯連組織者班恩老師也迷失其中,沉浸在權力欲望和他人的崇拜中。
當信仰變成制服與手勢,當思想被排擠,當個體淹沒於群體之中,誰還能記得自己原本是誰?
這不是虛構故事,而是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中學裡真實發生的事件。
這更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面鏡子,照見人性深處對秩序的渴望與對自由的考驗。
【本書關鍵字】
公民教育、意識形態、法西斯主義、歷史、納粹、權威、服從、理性思考、群體、民主、自由、紀律、人性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本書特色】
1.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揭開極權崛起的心理機制
本書改編自1967年美國一所中學的真實課堂實驗,當時一位中學歷史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納粹的興起,進行了一場關於服從與權威的社會實驗。這段經歷被小說化後,不只還原事件本身,更深刻揭示了群體如何在「秩序」與「服從」的外衣下,逐漸放棄思考與自由,令人不寒而慄。即使已是發生於半世紀前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
2. 貼近青少年經驗的故事情節,發人深省又難以自拔
故事背景雖是歷史課堂,但發展過程極具臨場感,從學生之間的友情、競爭,到對歸屬感的渴望,層層堆疊出極具說服力的情節。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群體的依附與對權威的順從心理,在書中被赤裸呈現,也讓讀者有機會在閱讀中自我對照與思考。
3. 調性冷靜卻節奏緊湊,一週之內崩解理智與自由的警世寓言
小說以簡潔、冷靜的語言記錄這場實驗如何在短短數天內演變為失控的運動,情節進展迅速,毫不拖泥帶水。故事不靠煽情或劇烈衝突,而是透過日常對話與微妙變化,逐步推向失控邊緣,讀來緊張而令人深思,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現代寓言。
作者簡介
陶德.史崔賽 Todd Strasser
一九五○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學生時期擅長數學與科學,也熱愛閱讀;然而拼字與文法對他來說是一大挑戰,英文成績並不突出。創作生涯迄今已出版逾一百四十部小說,深受成人與青少年讀者喜愛。曾以筆名莫頓.盧(Morton Rhue)發表作品,許多題材源自個人經歷與社會觀察,其中最知名的作品《浪潮》取材自真實事件,德國電影《惡魔教室》亦根據同一課堂實驗改編。閒暇時,他喜歡閱讀、看電影、打網球、彈吉他、衝浪,並與已成年的子女共度時光。
譯者簡介
趙永芬
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及東海外文系,任教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三十年,目前專事翻譯。從小愛讀小說,長大以後愛上小說翻譯。譯有《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最後一位說書人》、《黑鳥湖畔的女巫》、《銀劍》、《洞》、《爛泥怪》、《風之王》等(以上皆為小魯文化出版)。
內文試閱
第二章
他們在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今天班恩放給學生看的是一部紀錄片,內容描述納粹在集中營裡犯下的暴行。在燈光昏暗的教室中,全班同學盯視著投影幕。他們看到形容憔悴的男人和女人一個個被餓得奄奄一息,猶如一具具全身只覆蓋著皮膚的骷髏,兩隻腿最粗的部分就是膝關節。
班恩已經看過這部影片或類似的影片五、六次了。但不管看過多少遍,納粹殘酷無情、泯滅人性的暴行,仍然令他深感震驚與憤怒。播放影片的同時,他情緒激動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現在看到的,是一九三四到一九四五年之間發生在德國的真實紀錄片。這一切全都是一個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人一手造成的。他原本是一名幹粗活的工人、挑夫和房屋油漆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改行投身政治。德國在那場戰爭中戰敗,領導階層的地位陷入低谷,通貨膨脹嚴重,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忍飢挨餓與失業。」
「對希特勒來說,這正是他在納粹黨的政治階層中快速崛起的大好機會。他堅信猶太人毀滅了文明的理論,德國人才是較為優越的種族。今天我們都知道希特勒有妄想症,是個精神病患,而且根本就是個瘋子。一九二三年,他因政治活動被關進監獄,但是到了一九三四年,他和他的政黨卻已經掌控了德國政府。」
班恩停頓片刻,讓學生繼續看影片。現在他們看見煤氣室了,以及堆得高高的、像柴火似的屍體。只剩一口氣的骷髏人仍不得不在納粹士兵的監視下,做令人毛骨悚然的堆放屍體工作。班恩覺得他的肚子在翻攪。他忍不住問自己:天底下怎麼有人能夠逼迫別人去做這樣的事?
他告訴學生:「死亡集中營是希特勒所謂的『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最後手段』,然而猶太人之外,但凡納粹認為不適合其優越種族的非猶太人,也全都被送去了那裡。他們被趕進了遍布東歐各處的集中營,一旦到了那裡,他們做苦工、忍飢耐餓,受盡折磨,直到再也無法工作,那時他們就被送進煤氣室毒死,再把遺體扔進焚屍爐處理掉。」班恩停頓一會兒又說:「集中營裡的囚犯平均可以活兩百七十天,但許多人活不過一星期。」
學生們在投影幕上看到了設置焚屍爐的建築物。班恩原本想告訴他們,從建築物上方煙囪冒出的煙,來自於焚燒死人的屍體,但他沒說。觀看這部影片的經驗想必已經夠糟糕的了。謝天謝地,人類尚未發明透過影片傳送氣味的方法,因為那股惡臭最為可怕,那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髮指的行為所發出的惡臭。
影片即將結束時,班恩告訴學生:「納粹在他們的集中營裡謀殺的男人、女人和小孩,總數超過了一千萬。」
影片結束了。靠近門邊的一名學生打開了教室的燈。班恩環視全班同學,只見大部分的學生都看得目瞪口呆。班恩不想嚇壞他們,但他知道這部紀錄片的內容肯定會讓他們十分震驚。這些學生多半住在散布於戈登中學四周的這個懶洋洋的城郊小社區,他們大都生長在穩定和諧的小康家庭,雖然他們周遭的世界彌漫著充滿暴力的媒體,他們卻出奇地天真與受到保護。即使是現在,也已經有少數幾個學生開始胡鬧。對他們來說,影片中描繪的苦難和恐怖,一定就跟平常看到的電視節目差不多吧。坐在窗邊的羅伯.畢林斯把頭埋在兩隻胳膊裡睡著了,可是坐在教室前面的艾咪.史密斯似乎是在擦眼淚,洛莉.桑德斯看來也很難過。
「我知道你們有很多人覺得難受,」班恩告訴全班同學。「但今天我給大家看這部影片,不僅是為了激起你們的情緒反應。我希望你們想一想你們看到的,和我告訴你們的事。有沒有人有任何問題?」
艾咪.史密斯很快地舉起了手。
「艾咪,請說。」
「所有的德國人都是納粹嗎?」她問。
班恩搖了搖頭。「不是,其實德國人當中,屬於納粹黨的只占不到百分之十。」
「那他們為什麼不想辦法阻止?」艾咪問。
「我無法告訴你確切的答案,艾咪,」羅斯老師告訴她。「我只能猜他們大概很害怕吧。納粹或許是少數,但他們是組織嚴密、有武裝、有危險性的少數。大家必須記得,其他的德國民眾沒有組織、沒有武器,心中又充滿恐懼。再說他們還經歷了一段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期,他們的國家幾乎徹底破產,也許有些人希望納粹能夠讓他們的社會恢復原狀吧。無論如何,戰後大多數的德國人表示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暴行。」
一個坐在教室前排的黑人男孩艾瑞克急切地舉起手來。「這太荒唐了,」他說。「怎麼可能屠殺了一千萬人,卻沒有人注意到?」
「對啊,」上課之前捉弄羅伯.畢林斯的柏萊說。「他們說的絕不可能是實話。」
顯然大部分的同學看了影片之後都有自己的感想,班恩感到很欣慰。看到他們這麼關心一件事實在太好了。「這個嘛,」他對艾瑞克與柏萊說,「我只能告訴你們,戰後德國的民眾口口聲聲說他們對集中營或屠殺的事一無所知。」
洛莉.桑德斯聽了舉起手來。「可是艾瑞克說得很對,」她說。「德國人怎麼能夠坐視納粹屠殺他們周遭的人,卻說自己完全不知情?他們怎能這麼做?他們怎能這麼說?」
「我只能告訴你們,」班恩說,「納粹組織嚴密且人人畏懼。其他德國民眾的行為是一個謎——他們為什麼不設法阻止?他們怎麼能說自己不知情?只是我們不知道答案。」
艾瑞克又舉手了。「我只能說,我絕不會讓這麼少數的人統治大多數的人。」
「對啊,」柏萊說。「我絕不會讓幾個納粹嚇得我假裝自己什麼也看不到,什麼也聽不到。」
還有好幾個人舉手要發言,但班恩還沒來得及開口叫任何人,下課鈴就響了,同學一個個衝出了教室,來到走廊。
大衛.柯林斯站了起來,他的肚子在咕嚕咕嚕叫。今天早上他起來晚了,為了準時到校,不得不跳過平常的三道菜早餐。儘管羅斯老師剛才放的影片看得他很不舒服,他還是忍不住想到一下課就可以吃午餐了。
他往他的女友洛莉.桑德斯的方向望過去,她仍坐在位子上。「快點啦,洛莉,」他催促她。「我們得快點趕去餐廳才行。你知道隊伍會排得多長。」
但洛莉朝他揮揮手,叫他先走。「我待會兒再過去。」
大衛皺了皺眉頭。他感到左右為難,既想等女朋友,也想餵飽他咕嚕咕嚕叫個不停的肚子。結果肚子贏了,大衛快步穿過走廊。
他離開後,洛莉從座位上站起來,兩眼瞅著羅斯老師。現在教室裡只剩下兩、三個學生。除了剛剛睡醒的羅伯.畢林斯之外,他們這幾個似乎是最受影片影響而心緒不寧的人。「我甚至不敢相信所有的納粹都那麼殘忍,」洛莉告訴她的老師。「我不相信有人會那麼殘忍。」
班恩點點頭。「戰後許多納粹企圖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宣稱他們只是奉命行事,倘若不聽從上級命令照做的話,自己也會被殺。」
洛莉搖頭。「不,那不是藉口。他們可以逃跑,他們可以還擊,他們有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頭腦,他們會獨立思考。沒有人會聽從這樣的命令。」
「但那是他們的說法。」班恩告訴她。
洛莉又搖了搖頭。「太病態了,」她說,語調中充滿厭惡。「徹徹底底的病態。」
班恩只能點頭同意。
目次
各界推薦
前言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震撼如浪,佳評如潮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
葛琦霞/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葉思/思辨讀寫教育名師
許珮甄/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歷史教師
王秀津/資深人權教育專家
黃淑貞/小兔子書坊店主
邱慕泥/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內容長、律師
專文推薦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
「世間有些事是禁不起考驗的。」這句話是多年前閱讀《浪潮》的感想,多年後依舊不變,只是覺得有些事更不應該用在血氣方剛的青年人身上。他們熱情洋溢,對未來充滿信心。正是如此,往往沒有思考後果,就往前衝,結局往往令人唏噓不已。閱讀給人帶來力量,但同時也令人省思。《浪潮》一書因此值得細讀。
葛琦霞/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在這動亂時代,就需要這本《浪潮》讓我們理解何謂「理性思考」與「拒絕盲從」。書中呈現美國高中有名的的課堂實驗,透過魅力領袖、圖像展示、肢體儀式等方式,使極權體制與平等思想的漩渦席捲高中生。內容絕對會衝擊讀者想法,並提醒我們:小心注意每個人內心的法西斯主義思想,別被有心人士試探與操控。
葉思/思辨讀寫教育名師
惡的開始,往往有著善良的面容。
世上最高等的邪惡,不是顯而易見的壞事,而是連為惡之人都深信自己在行善,當一切陷入黑暗,沒有誰才是元兇——邪惡已悄悄滲透人心,形成無人能抵抗的漩渦。
《浪潮》告訴我們:警惕那些握有權力的人。正如羅斯老師,僅從「紀律」這看似無害的要求開始,一切就這樣逐漸失控⋯⋯
許珮甄/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歷史教師
在病態體制中,我們可能都是選擇沉默的共犯⋯⋯。一場由歷史老師規畫的納粹體制體驗課集體失控,讓一群桀驁不馴的青年學子在短時間內成為盲目服從的極權分子,排斥異己的行為充斥於校園之中。這是一個改編自半世紀前美國校園真實事件的短篇故事,故事的核心,仍能敲醒今日臺灣教育現場,面對校園霸凌、排他的惡意氛圍,我們該思考如何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辨、不盲目服從、不默許惡意蔓延的勇氣。
王秀津/資深人權教育專家
《浪潮》書中寫一次復刻德國納粹儀式的體驗活動衍生成風靡全校的運動。
學生們相信「儀式感」可凝聚團結力量,能使球賽獲勝。隨後,成員有了「排除異己」的欺凌行為,受害同學日益增加。經旁觀的學生披露且呼籲停止「浪潮」運動,受害者家長也出面指責它具有傷害「人身自由」的事實,組織領導人才出面「道歉」並解散它。
值得讀者深思:歷史教訓不可忘,「人身自由」是生為「人」的基本尊嚴,它具有不可剝奪性。
黃淑貞/小兔子書坊店主
極權體制是早已消逝的過往歷史?還是依舊尋找適合土壤的殘根?《浪潮》源自於一個校園社會性的實驗,原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極權浪潮」的造浪者,舔舐著權力帶來的虛榮,深陷於「非我族就是敵人」而不自知。《浪潮》不僅提醒我們需要梳理過往歷史的脈絡,也得讓理性思辨成為指引方向的燈塔,以免被「極權浪潮」所吞噬。
邱慕泥/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如果你曾對歷史課本中納粹的崛起感到疑惑,《浪潮》這本小說會給你一次震撼的理解機會。作者以戲劇性的敘事筆法,改編一段真實校園實驗,讓學生在毫無察覺中進入極權體制的陷阱,從遊戲般的規則到近乎瘋狂的服從,層層推進,令人不寒而慄。這場實驗揭示了「絕對服從」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滋長,讓人甘願放棄自由。對青少年而言,《浪潮》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場深刻的警醒。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內容長、律師
這本小說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了人性中對權威的服從傾向,以及群體壓力如何影響個人行為,深刻揭露極權主義的陰影如何悄然侵蝕民主價值,警示我們自由與尊嚴的脆弱性,並警惕歷史可能重演的危險。
得獎紀錄
★ 艾辛格拉斯青少年讀物獎提名
★ 德國「愛看書的小老鼠」獎
★ 德國電影《惡魔教室》改編自同一真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