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 活動報導
8月24日「國際作家閱讀沙龍_《最後的製圖師》」線上課程,活動完整報導
作者:    瀏覽人數: 229   2024-09-02   分享
《最後的製圖師》在2023年榮獲紐伯瑞銀牌獎,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葛琦霞博士先帶大家欣賞書封,可以發現主角是女生、以航海為背景。這是不常見的小說設定,在一開始就勾起大家的好奇心。那本書有什麼特色呢?葛博士總結了五個驚豔之處。

從《黑暗中的願望》就可以知道,作者的世界構建很厲害,讀者走進文字會像是進到一個全新的世界。而者本書有別於其他小說之處有五點:
1.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好的角色是很立體,可以讓讀者有共鳴。像是主角賽依,我們看到她跟其他角色的互動、遭遇和想法,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聰明、有想法的女孩。又像是流浪兒阿波,雖然他滿嘴髒話,但也為書中添加了活潑、好玩的元素。
2.流暢且具畫面感的寫作手法:看到作者的文字可以看到更生活法、更有畫面感的描述
3.座右銘與情節緊密結合:
看書封其實就可以觀察到這個圖騰,盤龍銜尾,意味著「結束與開始息息相關」,將角色的身世遭遇與王國的座右銘完美結合。也從中我們看到賽依不認同,更是願意「斷尾求生」,於是我們也看到賽依為了翻轉人生的努力。
4.主旨貫穿全書:
「表象與真相」貫穿全書。賽依就在「表象與真相」不斷推翻自己原本的成見,讀者被一路牽著走,跟著賽依一起受到衝擊。萊恩的設定很有趣,在金銀島中也可見相似角色,所看到的表象。
5.泰國神話揉合情節效果佳
跟《金銀島》相比較,有正義的船長、有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輕快與緊密的節奏感,雖有四十二章但情節環環相扣。可以反思社會地位以及傳統想法帶來的束縛,書中充分表現社會地位的束縛,我們也看到賽依是如何做到突破這件事。發現「表象與真相」的差距,在書中不斷拉鋸,也讓人回到現實中去思考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本書也提醒我們:囿於甜言蜜語!

這本可以:探討階級制度與社會地位,探究大航海時代與殖民主義,討論逃離與面對,思考表象與真相。

◆作者上線囉!
作者在田納西州上線,非常非常開心跟大家見面!她寫了非常多不同的童書:2至8歲的繪本、8至10歲的橋梁書、非虛構類故事、圖像小說等,但最喜歡寫的還是奇幻小說!如果有看過《黑暗中的願望》就會知道那本也是奇幻作品,而《最後的製圖師》是最特別、最深刻的一本,花了非常多時間來寫,因為非常難寫!
想了解作者的創作靈感,一定要先來了解作者的家人。因為家人影響每一本書,爸爸在19歲移民到美國,媽媽則從小住在德州,作者也在德州長大。在作者3歲的時候,他們從一個城市搬到一間小鎮,因為有機會開餐廳!那是小鎮上的第一間亞洲餐廳,而因為鎮上的人在當時都不知道泰國,所以就直接稱呼為中餐館。爸媽無時無刻都待在餐廳工作,所以作者也一直都待在餐廳,那時候也沒有手機,能做的事情就只有一直閱讀。父母也很鼓勵她閱讀,圖書館的老師也很好,會推薦她書,讓她有很好的閱讀環境。
她小的時候很喜歡的一些書,多是冒險、奇幻小說:《哈比人》、《祕密花園》、《尋找美味》、《女巫》、《遠大前程》、《金銀島》、《選擇:一位女水手的自白》。
而且她一直都很喜歡有地圖的書。她也很愛仔細去看地圖,會思考這裡會有什麼冒險、為什麼會這樣取名,激起很多好奇心、各種想法會一直冒出,激發作者寫這本《最後的製圖師》。
一開始構思的時候,書名是The Mapmaker’s Apprentice,主角是男孩,名字叫Tom。故事也是男孩跟著師傅去航海探險下筆之時,寫的其實是很英國、很西方的小說,就像她小時候看的書都一樣。她整本書都寫完了之後,她就投稿給二十多間出版社,但都被拒絕了。
她很難過,非常想出書,許多編輯的回饋:「這本書缺了點什麼,不是出自她的內心」,她覺得編輯說的很有道理,決定重新修改,她想起了爸爸在她小時候說過一些關於父親的童年回憶。她父親說:「泰國有嚴明的社會階級制度,爸爸的出身不好、但從小就努力工作,一心奮鬥想要過更理想的生活……」她想起這些記憶,如果重寫這本書,不妨想想家人的重要性,一切都變得更鮮明。於是,她要把東南亞元素、她爸媽說過的故事、她曾經去過的地方帶進去,而不是英國,一個她都沒有去過的地方。除此之外,大海也是很棒的背景元素,大海很美,但也很危險,可以發展許多故事。決定故事發生地後,關於東南亞、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在歷史、文化上扮演何種重要的角色,逐漸串聯起整個故事所造成的痕跡。
而哪些元素可以保留呢?帝國是島嶼、有很多船、很多工作都大海有關,像是製圖師、船員。社會階級制度困擾著父親,這在故事中該如何去描寫呢?如果社會地位決定一切,如果她有一個角色也是出身低下,但她想要翻轉命運,她可以怎麼做?為了要更發自內心,她將主角改成女生,把原本寫的多數男生角色,都改成女生,像是有女船長、女王等等。
最後作者分享,在構思賽依這個角色時,她很重要的是要在最後做一個十分艱難的抉擇。女王提供了一個機會,找到神祕大陸就能獲得豐厚的獎項,讓賽依可以翻身,但她也發現,如果她真的去做了,她成為殖民的幫兇。這是正確的抉擇嗎?這個思考點扮演重要的角色。

◆互動交流時間
*寫了《最後的製圖師》後,還被拒絕,她就有點先放棄這一本,然後她去發展另一個靈感《黑暗中的願望》,這本也有用到泰國元素等,這個過程幫助她完成《最後的製圖師》。我很開心這本書能有重寫的機會,才會長成現在這樣!
以女性為重?是因為作者身邊有女性榜樣或有相關經歷嗎?作者說,這樣的修改比較能跳脫刻板印象,像是船長,是一位軍官又是母親,這些都讓角色更具深度。

*如何保有創作動力?
作者從小就喜歡做白日夢,所以有想法不是困難,但最重要的是得明瞭――哪些靈感足夠去發展成故事,並且要有時間去寫。有些靈感是放棄都不行,會一直在腦中徘徊,就像《最後的製圖師》一樣。

*情節環環相扣怎麼做到的?
作者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稱讚。她很喜歡的故事也是如此,小時候看的故事多是如此,情節環環相扣,看到最後也會恍然,原來前面就有提到。她在寫的時候,也會一直往回去看,有沒有其他細節可以加進去,讓整體故事更有連結性。這當然非常花時間啊!

*給年輕創作者的建議?
要練習去閱讀自己寫的故事。每次寫故事,重看時都會覺得「寫得好糟啊!」小時候會放棄,長大後會努力以讀者的角度去看自己寫的故事,要訓練自己有距離感去看,也要讓年經作者知道,一開始寫得很差不是問題,這很正常,就是個過程,多練習就對了!

*萊恩是個很有戲劇張力的角色,作者對人性幽微的特質是怎麼去捕捉的?
萊恩是個不好寫的角色。一開始她也沒有寫得很好,她寫得太明顯了,作者想讓翻轉更有驚喜感,所以會將讀者帶入,要怎麼去被萊恩吸引,又能怎麼被翻轉。作者也寫了很多次。
作者想到,如果賽依回家後還遇到穆德,兩人要和平相處很艱難。所以作者不想讓結局就是這麼輕易被解決,跟現實更像,現實也是如此複雜,所以作者在這部分保留開放式思考。

*有新的靈感嗎?
有新的奇幻小說靈感!是跟泰北的山區有關。但她也在寫其他童書,所以她沒有時間去寫小說。她在寫泰國救援故事時,為了收集資料,去了泰北,接近緬甸的地方,給了她許多靈感。
賽依最後繪製的圖,試著想要阻止太快入侵的外來文化。但也隱隱的埋著危機感,讓人有末世似乎無法逆轉的恐慌。是否作者也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著這樣的想法?
賽依跟派允想對抗、逆轉帝國擴張、殖民,她知道這很難,她也知道她只能減緩,但她還是會想想自己的責任,去想自己能做到什麼。作者也是如此,面對大世界的變化,自己能做什麼,儘管只有她自己一個人,就做自己能做的事。

◆小魯文化沙永玲執行長的分享:
聽到作者被退稿了二十多次,個人雖然也覺得難過,但這也顯示了「編輯」的重要性,提供最佳寫作、最適出版的好建議。作者喜歡閱讀的《尋找美味》、《選擇:一位女水手的自白》也是小魯出版的大獎小說!即便不暢銷,但經典好書就是能受到共鳴。在臺灣,航海小說並不那麼受歡迎,因此在決定是否出版《最後的製圖師》時,其實有一點點遲疑,但看到鯨魚的場景,非常受到感動!這本書有性別平權、有環境保護,都是現代社會、現代讀者必須關注的議題!最後,沙姐鼓勵大家,繼續推廣小說,讓孩子們願意閱讀、享受閱讀,就像作者一樣,從小就能被小說包圍!











 
上一則 下一則
購物說明 | 會員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電腦版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