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過……
200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200年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200年後,有哪些發明不斷挑戰我們想像的極限?
200年後,現今地球暖化的問題是否真的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
還有,200年後的青少年和現在的你……有哪些想法相通?關注的、喜愛的是否一樣?
想想200年後
【打開一本書,讀字讀世界】
《海島人的贖金》就是一本引領我們來到200年後未來世界的科幻小說。
時間來到西元2216年,全球暖化造成的大洪水淹沒大部分的陸地,人們的生活範圍侷限於殘存的零星島嶼,異常的暴風雨以大自然反撲之姿帶來嚴重的災情,人們怪罪於科技太發達,一怒之下摧毀了所有和科技相關的產品,以捕魚、挖「礦」(將以往人類大肆製造的垃圾一一挖出)等原始方式過生活。
小說的場景設定在歷經各種天災而分裂成三大勢力的英國──包括仰賴捕魚維生的英格蘭,試圖恢復科技產業的蘇格蘭,以及兇殘的掠奪者「海島人」海域。有一天,和奶奶相依為命的英格蘭女孩莉莉.梅肯捕魚回家後,發現村莊被殘暴的海島人襲擊,海島人殺了她的奶奶,綁架首相的女兒,莉莉決定以一只珍貴的骨董寶石當作贖金,向海島人贖回首相的女兒。她是否可以成功地解救大家脫離困境?不妨跟著莉莉來一趟未來探險之旅吧!
若你寫封信 給200年後的地球
閱讀
【閱讀延長線】
找一找
1.那顆被簡稱為PSAI,飄浮半空中的頭,是現代世界的什麼?
2.那顆頭原來是莉莉.梅肯帶來的什麼東西變出來的?莉莉.梅肯原來要用它來做什麼?
3.文中的DNA有什麼功能?
聊一聊
1.那顆頭對莉莉.梅肯說:「拜託!你是山頂洞人嗎?」,它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2.現在我們的生活看似離不開電腦,也看到電腦發展日新月異,但文中說:「200年後,經歷了大毀滅,大家都對電腦之類的東西很感冒,一大堆人到處砸壞它們,一臺也不剩。」你能推論出原因嗎?
3.文中的未來世界與現在生活有哪些異同?
想一想
1.你覺得作者虛擬這樣200年後的世界合理嗎?
2.你還有哪些對於未來200年後的世界想像,從哪裡推論得知的?
3.在當前人類面臨的電腦科技濫用及全球暖化等困局中,你認為要如何應變與應對?
做一做
1.寫一封信給200年以後的地球人,你想和未來的人類說什麼?
【閱讀大發現】
科幻小說是運用科學知識為題材創作的幻想小說,它也許是一個當下不存在的虛擬情境,或是未來世界的想望與探索。因此,科學知識與想像力是科幻小說的兩大元素。但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有了想像力的馳騁,才能突破現實生活的框架,觸發科技發明的種種發想,創造無限的可能,而人類也因此有了夢想而偉大。
跟著這本小說馳騁我們的想像力吧!時間來到了200年後,西元2216年。沒有人知道未來的世界景況如何,但作者卻從現今科技發展與全球暖化衝突的議題中合理推論,構築了未來世界的想像,如同她在書中生動的描述200年後的倫敦街景:
倫敦!它就跟老掉的甘藍菜和豬糞一樣臭。沒有浸在水裡的每一條街道都覆著厚厚的一層泥,是泰晤士河裡的東西讓四處都黏答答的,老建築物裡裡外外都一樣。眼前是石頭和磚塊做的房子—高聳入雲,但現在也都沒有什麼了不起了。每一棟房子都毀壞了:窗戶被擊碎、牆壁上坑坑洞洞、屋頂也坍下來。(P.100)
他指著我們頭頂上一座尖銳的建築物。
「他們以前就在現在市場的位置──當時人稱國會大廈,高高在上地對所有人頤指氣使。大毀滅時,他們都躲在特別加固的房間裡,本來應該保證他們安全無慮。」他低頭對我眨眼。「結果你猜怎麼著?」
「不知道。」
「他們還是被大水淹沒了。洪水一來,他們像被漲潮困在泥濘岸上的兔子!……」(P.102)
除此之外,書中也不乏過去與未來對照的合理想像,例如:小說中還是和現在一樣,人、貓等生物生活在我們熟悉的地域中,還是一樣有著親情、友情等七情六慾,還是一樣有著想拯救世界的正義與勇氣。但不同的是:那顆被莉莉.梅肯視為是古董,簡稱為PSAI的頭,卻是我們現在最夯的電腦,甚至電腦的DNA啟動裝置、人工智慧等設計,對現在的我們而言,也還算是高科技的先驅產物。
人類不斷發展高科技,期望更美好的未來,但在小說中,現代人追求的高科技發展,卻是未來世界中被遺棄的骨董!這樣諷刺的對比提供了當前人類無限制追求科技發展的另一種省思,科技也許帶來更便利的生活空間,但它真的可以如同萬靈丹一樣,解決人類的所有困境嗎?還是它也是製造人類問題的罪魁禍首?科技究竟是人類的助力還是阻力?
而面對科技與人性的衝突,這本書啟發我們思索什麼才是真正的文明。如同那顆「過去的頭」質疑「未來人類」莉莉.梅肯是山頂洞人一樣,究竟在時代不斷更迭中,什麼是進步?什麼是落伍?不妨從這本書去發現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聯繫是什麼,也去構築你對未來世界的合理想像。哪些是我們應該保存的、追尋的,哪些是我們要預防的、解決的。
希望藉由我們的反思與努力,讓科技與性靈取得和諧平衡,200年後,我們可以扭轉小說中虛擬未來世界的困境,世界因為我們美好的想望與追尋而美麗。
(本文刊登於2013/3/18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