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誰的?》導讀-「一個人」真的不好
作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幸曼玲
瀏覽人數: 892
2012-02-14
分享
森林裡的動物為什麼一隻隻探出半個頭,躲在大樹的背後?又為什麼每隻動物臉上都是怯怯的表情,沒有喜悅?又為了什麼到了故事的最後,每隻兔兔手舞足蹈,爭相走告,歡樂洋溢呢?
故事從開始到結尾,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可以等孩子去覺察,等孩子去猜測。生活中有許多「這是我的」的類似場景,孩子也多有被大人告知「不可以」的相關經驗。但是爲什麼「不可以」?為什麼要和其他人分享?作者沒有直接道出,卻在圖畫中默默表現。
為什麼大毛熊張大嘴巴,聲嘶力竭的高喊:「這是我的」的時候,所有的動物,包括長頸鹿、獅子、河馬、狐狸、大象……不論形體大小,不論兇猛與否,全都被「這是我的」震攝住,不敢有一絲反抗。而大毛熊也因此喜孜孜的自以為是,以為他大喊、大叫就可擁有全部的東西。動物們雖沒有說,但是選擇了無言的抗議──只要大毛熊出現,大家不是緊繃著臉,就是逃離現場。漸漸的,大毛熊只能自己玩,只能自己拍手為自己叫好;在廣闊的大森林裡,只剩下自己一個。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常常會遇到家中孩子大喊:「這是我的!」而不願與人分享的情況;這時爸爸媽媽可能很想要孩子與人分享。但是孩子看不到他人的需要,想的只是自己擁有的滿足。這是成長過程必須要突破的困境,所以給孩子一點時間,和他一起思考,一起討論。因為強逼孩子,只會讓他挫折生氣,甚至以更強硬的態度回應。如同書裡的大毛熊,沒有人逼他交出蘋果、胡蘿蔔,也沒有人責罵他霸占河流、地洞,但他發現「一個人沒辦法玩」。拔河要一群人分成兩隊;捉迷藏要有人當「鬼」,有人逃跑;搖呼拉圈時要彼此激勵;最重要的是玩任何遊戲都要有鼓掌叫好的觀眾和支持分享的夥伴。有人一起玩,才會玩出花樣,玩出歡笑,「一個人」真的不好。
作者沒有多說,只讓大毛熊自己覺察和省悟。但是從大毛熊的角度思考,為什麼他走到哪裡都要大喊:「這是我的」呢?是要讓人家知道自己很厲害?是想要別人聽自己的?還是這是想和別人交朋友的手段?每個人生下來就希望和外在環境的人事物互動,在互動中獲得安全感、成就感,甚至是彼此學習,獲得知識。在大毛熊成長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爸爸媽媽可以進一步帶領孩子,與孩子一起互動,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