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 活動報導
孩子心中的閱讀力(2011/4/27)
作者: 怡今   瀏覽人數: 831   2012-07-30   分享

講題/ 圖畫書及幼兒讀物組評選過程分享與建議  演講人/吳幸玲

 文/怡今

  此講題就字面上的字意可解讀是吳教授在講述評選的過程和標準,但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她在分享「一個作品是如何擁有讓大人小孩都感到幸福閱讀的魅力」。一個好的作品為什麼而好,被說好,知道自己是好的,在求新求變的創意發想中,勢必還是有某些必備的規則條件需要擁護,將兩者合而為一並去蕪存菁後才能成就一個「好閱讀」的作品。

  現今市場日益蓬勃,出版數量不僅多元更是多變,如何在琳琅滿目的書堆中展現自己的獨特,不只是作者、繪者,也是編輯們需要思考和學習的重要課題。而書評、推薦文、老師、家長和孩童各方的肯定和批評,也足以影響一本書的優劣成敗。可見,製作一本書的所有環節皆是環環相扣,毫無一絲馬乎的權利。

  如何成為讓評審青睞的「好書」有幾項特質,需符合適讀年齡、呈現創作多樣化、掌握內容精準度、具激發創意與美感力、可推動本土文化等。孩童閱讀的發展來自於「 從學習中閱讀 ,從閱讀中學習。」並進而延伸為「閱讀來自於不斷的學習」。最適當的閱讀黃金期在嬰幼兒至國小三、四年級間,藉此方式培養興趣、閱讀能力、生活習慣及技巧的提升,透過大量的閱讀累積知識。而閱讀的近程從小到大是由圖像的欣賞到文字的吸收。因此,在國中之前,一本書激起孩子閱讀的要素,將取決於「如何吸引孩子的目光」為首要之選。除此之外,父母也可藉由觀察孩子對圖像的選擇來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達到親子共讀的主要目的。

  一本好書的形成,除了書籍的版面設計美觀、裝訂精美牢固、印刷清晰、翻越順暢、文字大小適中⋯⋯等製作品質問題外,最基本的「知識正確性」則是編輯需要把關的基本堅持。錯誤的訊息如在出版物中流傳,便會不自覺的注入到每個接收此知識的孩童心中,造成難以修正的可怕後果。而出版社針對「目標性」的題材做選書和製作,也可讓小讀者欣賞到創作的多樣性及創作者的全貌,但創作內容要避免流於說教,造成孩童排斥閱讀。

  吳教授也提到,現今出版業還是多於傾向翻譯國外圖書做出版,雖本土自製圖畫書出版速及量還不及翻譯書的迅速,但依然十分鼓勵臺灣本土創作者可持續努力創作更多作品。而評審也發現國內外圖畫書創作題材的不同,國內較偏理想遠大抱負形,故易產生大題小做的問題。國外則擅長小題大做,以小故事喻大道理,創作出感動人心的作品,此部份值得我們學習。另外,目前最缺乏3歲以下的低幼兒圖畫書讀物,此書系難度頗高,期許並鼓勵質量兼具的創作出版,以符合市場需求。而培養專業的編輯也是臺灣目前各出版社需要重視的永續問題。

  無論自己是創作人還是編輯人,每一本書的成功都不止屬於那一方。而是需要兩方共同協力,補足彼此的不足,將最完整的愛傳達給讀者。我也要繼續期許著自己可以成為製造愛的人。

上一則 下一則
購物說明 | 會員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電腦版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