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 活動報導
插畫家陳維霖老師談《爸爸是海洋魚類生態學家》與海洋生態
作者: 文/自由插畫家 陳維霖   瀏覽人數: 3766   2014-01-16   分享
  跟東東完成這本「我的爸爸是海洋學家」(完整書名:《爸爸是海洋魚類生態學家》)這是東東從小時候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父親的種種事情,以現今台灣從事海洋研究的學者當中,會潛水的學者不會超過八位,在張教授那年代,會潛水的學者更屬難能可貴了。
  
  書中所記載的事大約距今也已有三十多年了,如今我們所面臨海洋魚類資源逐漸匱乏的壓力,比起以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專家的推測,如果我們現行漁撈的方式不改變,到了2048年整個海洋就只剩下水母和浮游生物,我們將再也吃不到任何一隻魚了。
  
  從1950年開始,長達十年的海洋魚類大豐收,讓我們以為大海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曾幾何時,加拿大的大西洋鱈魚消失了,我們才驚覺,原來大海魚類資源也有耗竭的一天。
  
  造成海洋魚類資源匱乏最大的原因就是「過漁」的現象,所謂「過漁」就是過度捕撈,以現今的科學技術,我們可以很容易從漁船的探測器得知,魚群在哪裡,魚網要下得多深,但卻無法精準地推測,現存海洋魚類的數量,因此我們無法訂定一個捕撈的標準數量,除此之外,我們現行的的漁撈方式,「混獲」的情形相當嚴重,非目標漁獲數量往往高過於目標漁獲,以延繩釣為例,長達數公里的釣繩和幾千門的釣鉤,並無法自己選擇想釣獲的魚類,於是每釣到一尾目標魚種,總是有三尾或是更多的非目標魚種一起釣獲,如果釣起來的非目標魚種,本身不是具有高經濟價值,往往被丟棄於大海上,這樣造成海洋魚類資源的浪費,有時更會對保育類的物種帶來難以想像的傷害,光是台灣東海岸這一地區,每年因為誤觸延繩釣或是流刺網而死亡的鯨豚類,據推估就高於5000多隻以上,全球每年更多達30萬隻以上的鯨豚類因此而死亡。
  
  通常一艘漁船所撒下的延繩釣可達數公里到60公里,以北半球為例,漁船在海洋中所佈下的延繩釣和流刺網的長度,足可以繞地球88圈,海洋不是一個可以讓魚類自由行動的地域,而是處處可見的天羅地網,這樣的漁撈將加速海洋魚類資源的急速下降。
 

  如果改成養殖魚類,是否可以減緩海洋魚類資源的衝擊呢,以現今的養殖魚已占我們總食用魚量的三分之一,但是養殖魚並非沒有害處,以養殖石斑、蝦子和鮭魚為例,每生產一公斤的魚肉,就必須用三公斤的下雜魚磨成魚粉去餵養牠,所謂下雜魚就是,不是我們常食用或是不知如何食用的魚類,如果改食用野生的蝦子呢?那將更會造成海洋魚類生態的衝擊,因為每捕獲一公斤的野生蝦子,就會造成五公斤或以上的非目標魚種一起捕獲,這些「混獲」的魚類在船主清理蝦子過程,早已死亡,只有被丟棄於大海一途了。
  
  以2003年的資料為例子,當年統計,全球總漁獲量是8400萬公噸,相當於19萬台的波音747的總重量,這還沒包括混獲造成浪費的漁獲量,十年過去了,漁撈技術更精進了,魚群總數卻沒有增加更多,海洋魚類的繁殖是成曲線慢慢地成長,但牠的減少卻不會成曲線的下滑,而是到一個臨界點後,就盪到谷底了。
  
  那要如何才能減緩對海洋魚類資源的衝擊呢?近年來保育團體開始積極推動「生態標章」制度,希望從消費者自己做起,依據「海鮮指引」來買對的魚、吃對的魚,鼓勵只吃符合永續的「綠色海鮮」,包括「底食」及「素食」等運動,加強海洋保育之宣導教育,希望每個人均能由日常生活中來協助海洋保育。其實消費者在逛超市和上館子時所做的決定,就會對海洋多樣性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目前我們所購買的水產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合乎永續理念的。但輿論壓力出現後情況應會逐漸改觀。因此,消費者也應要有覺醒,畢竟「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當我們購買海鮮時候,如果能遵循以下的幾個原則,就會對海洋的魚類資源復育有所幫助
1.常見種(量多) > 稀有種。
2.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3.洄游種 > 定棲種 (前者種類少數量多)。
4.泥沙棲性物種 > 岩棲性物種 (後者種類多數量少)。
5.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
6.不買長壽的大型掠食魚(汞等重金屬量高)。
7.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
8.不買養殖的蝦、鮭、鮪(其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
9.購買養殖的吳郭魚、虱目魚等(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10.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11.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文章出處:http://blog.yam.com/chen8321/article/71199030
上一則 下一則
購物說明 | 會員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電腦版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