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您 ,   註冊    
首頁 > 活動報導

橋樑書的創意教學設計(2007/10/24)


        時間又來到週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午後的時光,連續幾個禮拜以來,都因為豐富精采的課程,而讓從四面八方來的中小學老師們,收穫多多,可以說是很棒的午後成長時光。

        10月24日的課程,是年輕的講師陳巧宜老師來分享橋樑書的創意教學設計。陳老師的教學經驗多在體制之外,曾經在聯合報、閱讀團體等地方教學;由於陳老師自己就是一位不按牌理出牌,不願意刻意規範孩子的個性,所以在陳老師的課堂上,會有許多很棒的創意點子,學生們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表現。

        陳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創作者,曾經獲得劇本和少年小說的獎項,這次更是在小魯文化出版了一本適合三年級孩子閱讀的有趣橋樑書——《我的放牛班》。可以帶給讀者許多另類的思考唷!

               

        場景拉回台北教育大學,今天來參與的學員們依舊很多,而且,「橋樑書」原是最近一陣子才被積極討論的概念,很多人還對這個類別感到陌生,所以,陳老師首先破題,談起一般人對於「橋樑書」的看法,就是以字數多寡,或者年齡分層來看,介於年齡低幼的圖畫書和高年級以上的文字書之間,就是橋樑書。

       陳老師現場讓大家觀看一幅梵谷的畫,分析自己屬於使用右腦的人,還是使用左腦的人,並判別抽象思考與具象思考的差異性,原來,人的左右腦思考差異,會讓一個人具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傾向,而且,兒童與大人的左右腦也大不同!孩子們多半比較浪漫,也比較傾向圖像思考,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圖畫,卻少能接受文字的原因——他們還沒學會解讀文字的符碼,尚未建構抽象的思考概念。

        一般的教育與社會規範,其實都在讓孩子練習由浪漫具象的圖像思考,逐漸走向理智抽象的文字思考,而這中間的轉變,就需要橋樑書來幫忙;讓兒童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就能自然慢慢轉變他的閱讀習慣。

    

        第二堂課,陳老師分享她的教學經驗和設計,由於前一堂課談到藉由橋樑書來轉變孩子的閱讀習慣,陳老師認為閱讀的階段分做:直接提取的能力、直接推論的能力、詮釋/整合觀點及訊息、根據內容與現實結合、具批判能力。但是孩子們在剛開始閱讀活動的時候,多半只具有直接提取的能力,這時,就需要老師的引導。例如在課堂上與孩子分享《南瓜弟弟忘東西》,陳老師的朗誦會隨著文字與情節的走勢,帶動班級的氣氛,於是學生們便能聚精會神的進入這本書中,隨著角色而情緒起伏,這時,孩子們自然能對故事角色感同身受;這時,孩子們能輕鬆的直接提取故事內容,也可以推斷情節的進行。

        陳老師又進一步利用《隔壁的貍貓》來讓學生角色扮演,故事角色簡單又鮮明,孩子能透過飾演來了解角色的心情,進一步推論角色的想法,甚至詮釋角色觀點,有的孩子就能連結到自己的生活中,想到自己也有討厭的人,應該如何去面對他。

         我們看到陳老師的課堂設計,除了帶領閱讀、角色扮演之外,還能在讀完書之後,配合內容去畫圖抒發情緒,或是因為讀完一本買新衣服的書,就讓學生們自己設計全家人的新衣服;讀過父母吵架的故事,孩子也畫一張「我家吵架時」……

         藉由這些創意又有趣的閱讀活動課堂設計,我們看到了陳老師實驗的結果令人驚異:孩子們擁有無限的潛力!

        陳老師提醒大家:由於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同,所以教學法一定也不會一樣,每位老師不一定都要使用相同的學習單和教學法,但是留意學生們的情況,配合調整創意教學的內容,而不要流於刻板,是很重要的喔!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日期 : 2007-10-31  分享到:   推到Facebook  推到Twitter  寄給好友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易碩網頁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