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您 ,   註冊    
首頁 > 最新消息

《我們去釣魚》作者序──圓融的生命(2013/3/4)


 
圓融的生命
 

  手拿釣竿、拋出魚餌垂釣,連國小學生甚至幼稚園的小朋友都能輕易嘗試,或許只是一時興起,跟隨爸爸或住家隔壁的鄰居、大哥哥去釣魚。當第一次感受魚兒索餌的剎那拉力,透過手腕傳達到大腦而引發腎上腺刺激,生命開始有了不同的視覺,也稍加明白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廚師刀下的冰冷生魚片,在沒有任人宰割的狀況下,生命竟是那麼令人悸動。
  隨著年紀增長,興沖沖的走進釣具店,想買一付自用的釣具,卻面對琳瑯滿目的各式釣具而不知所措,這時才懵懂知道「釣魚」的好玩之處。提著釣竿,獨自走近溪邊拋竿,發現附近的釣友輕易地獨享釣魚樂趣,自己卻枯曬陽光而面對盈盈流逝的溪水發呆,這時才知道「釣魚」不是鉤勾餌拋入水中的單純動作,其中還有氣候變化、水溫、時間點和釣具的適用性等學問存在。
隨著年紀增長,雇船出海垂釣,風向、潮汐甚至魚線磅數都成了斤斤計較的必備知識;然後有一天,或許心血來潮,重還初時垂釣的人工池釣,中魚時的憾動依舊,才發現歲月歷經大半時光,追尋的不是釣具的多樣性、人與魚之間的鬥智,而是屬於自己心靈怡然自得的歸宿。
    本書利用臺灣的四季變化,並且透過池塘、溪流、湖泊和海釣的形式,詮釋生命的成長過程,其中,融合了爸爸無言的關愛,也包含孩子漸漸茁壯的自我認可;主旨就像釣魚一樣,「經驗」成長必須倚賴歲月痕跡的堆砌,「傳承」無法文字記載,必須自我體驗累積。
  春天,爸爸牽著孩子去池塘釣魚,爸爸教導孩子辨識五色鳥的叫聲、告訴孩子生物平等的觀念。
  夏天,孩子已進入校園,開啟另一層的人際關係,不再是那個整天膩在身邊,愛哭又愛鬧的小孩,他們變得敏感而有自己的煩惱和情緒。儘管不喜歡爸爸表現的親密態度,還是勉強去河川釣魚、露營,卻在紅紅火光中,任憑炊煙升起而尷尬無語,也在感受大自然的樂章後,逐漸打開心防。
  秋天,孩子已長大成人了。出門時,下意識的比較,才注意到爸爸不再高大而且有點駝背,卻只是驚鴻一瞥。他們去湖泊釣魚,兒子急欲讓爸爸認可,說著自己憧憬的未來,爸爸有點心慌的不知如何面對比自己高大的孩子,只能靜靜的聽著、默默的垂釣,然後意有所指的說,魚就在湖底,在心裡。
  冬天,面對已經發黃的海釣魚拓,孩子想起以前種種記憶,哀傷、難過自己不曾留意爸爸的變化,他慣性的拿起釣竿走出家門,單獨在池邊垂釣,更加感受風中帶來的寂寞。忽然一聲「爸爸」,讓他看到妻子和孩子的笑顏,剎那間,了解爸爸傳承給他的記憶,同時明白「爸爸」所應扮演的角色。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日期 : 2013-03-04  分享到:   推到Facebook  推到Twitter  寄給好友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易碩網頁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