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齡閱讀,不分齡的樂趣(2012/12/20)
芹芹說:「這隻鱷魚很大隻!還有一隻小鱷魚。」
小鱷魚?我順著女兒的眼睛,仔細看看繪本《鱷魚受傷了》一書的封面,明明只有一隻啊!但我沒有立即回應。
她接續著說:「這隻鱷魚有多小呢?這麼小!」她用小小的食指與拇指,迅速捏出約一公分 的高度,瞇著眼睛說。
說完,彷彿做了結論似的,又指著封面上的圖:「那隻應該是鱷魚媽麻吧!不是鱷魚爸爸?」
拔爸說:「應該也可能是鱷魚爸爸吧。」
芹芹反問:「為什麼?」
對,為什麼呢?我要想一想。芹芹,當時2歲4個月-想像裡的小鱷魚。
當了媽媽後,開始學習如何當一位母親,也才開始留意閱讀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比起一般的母親,我是幸運的,早在懷孕之前,就接觸到推廣嬰幼兒閱讀的團體(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因此,懷胎九個月總會唸唸故事給肚子裡的寶寶聽,或是跟他分享我眼裡看到的世界。孩子出生後,懷抱著她說故事,變成一件很自然的事,之後我也開始在各種政府或私人單位,說故事給更多的孩子聽;甚至,以自己對文字的喜歡,運用故事與年齡層大一點的孩子討論、思考,引導他們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在故事帶領上各有巧妙不同,而這些孩子的母親,也經常與我討論孩子在閱讀上遇到的困境,而滋養我觀念養分的老師,正是累積近二十年說故事經驗的蔡淑媖老師,她在新書《為孩子說故事-大聲說給寶寶聽》裡提出:「找出身體裡的小小孩,讓孩子的閱讀習慣在父母的懷抱中養成。」
是的,唸故事-最關鍵的就是大人願意踏出的第一步,用孩子的眼光、心情,欣賞圖畫書裡的美好,再用溫柔的聲音大聲唸給孩子聽;而培養閱讀的過程裡,孩子是否快樂,則來自家長秉持的正向心態,與說故事時友善的引導技巧。《為孩子說故事-大聲說給寶寶聽》將家長們在親子共讀時所遇到的困難,以實戰案例一一點破,鼓勵用「溫柔的堅持」養成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耐心地陪著孩子一路成長,也許拍一張共讀的照片、紀錄孩子不同階段喜歡的書籍……這些溫馨的記憶,都是親子間彼此陪伴最好的禮物。
當我女兒開始慢慢脫離懷抱,不再只是個寶寶,我同時也開始唸故事給更多的孩子聽,這時候關注的除了孩子的年齡,還有聽故事的人數,所需要運用的方法與技巧。《從聽故事到閱讀》對於正在牙牙學語、幼稚園或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作者強調用聲音演奏情節,隨故事節奏做自然的肢體展現,豐富孩子聆聽時的體驗,也維持了圖畫書裡應傳達的文學性;在不同的場域說故事,各有不同的挑戰,這本書所提供的實作紀錄,也紮實地做到孩子從聽故事,進而開始閱讀的最佳示範。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當一個老師,我也沒有想過,原來當孩子的「大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或者說,也許是因為我急著想當大人或老師,所以才覺得它困難。每個人心中,都有兩隻鱷魚,一隻收集有形的東西,一隻收集感覺記憶,而這兩種其實都是不能少的。-楊茂秀。因為 從楊 老師身上,學會用更開放的思維去面對孩子,所以當我聽到芹芹告訴我,繪本封面有一隻小鱷魚時,我沒有立刻糾正她,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想像,甚至可以發展成一個小故事;之於那隻究竟是鱷魚爸爸、還是鱷魚媽媽,若是運用在與國小的孩子討論,從兒童哲學的角度,應該能找到不同面向的觀點,讓思維更清楚,雖然不一定會有結論,卻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楊茂秀 老師與女兒靈靈在《每個人心中都有2隻鱷魚》的對話,一反我們對日常生活所見所聞,或是面對孩子提問、談話的既定「結論」;聆聽不同的思考,是我成為「大人」後常常提醒自己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必須蹲下來,學習不要當一個「大人」,才聽得見孩子說話。
(本文刊登於101.12.16週日的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