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星雲集的「臺灣原創圖畫書的實力」座談會實錄Part 1(2010/2/10)
眾星雲集的「臺灣原創圖畫書的實力」座談會實錄(part 1)
今年臺北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兒童文學界無論是資深的作家林良先生、馬景賢先生;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系鄭雪玫教授、臺東大學語文教育所洪文瓊教授、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趙國宗教授、舊金山大學劉英教授、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郭建華教授;資深畫家劉宗銘老師、中生代作家哲也、中生代畫家張又然,以及前臺北市立美術館蘇瑞屏館長;或是新生代作家、畫家、編輯們,還有致力於閱讀推廣的講師、圖書館員、志工等等,紛紛來到了世貿一館二樓第三會議室齊聚一堂,如此眾星雲集的座無虛席,為的當然是「臺灣原創圖畫書的實力」座談會。
小魯文化為什麼特別企畫並邀請書展基金會同來舉辦以「臺灣原創圖畫書的實力」為主題的座談會呢?小魯文化的大家長陳衛平社長說了:
這些年來,圖畫書已成為焦點。十幾年前閱讀圖畫書人口增加,見識也慢慢積累,但在學術界、出版界領軍之下,遺憾的是原創圖畫書的發展,除了少數幾位知名度高、閃閃發亮的明星級畫家,如陳致元、幾米等,並得到國際獎項和版權賣出的成績,好像圖畫書有一線生機,但是臺灣還有有實力的作品,卻像散在各處的珍珠,有點狀,也可能是線狀,卻沒有形成一個面。這個現象為什麼形成?希望大家同來探討如何克服。
臺灣在原創圖畫書的能力上,是華文市場上的名列前茅。當然臺灣起步早,而其他華人地區,包括大陸地區起步較晚。但大陸現在人才急起直追,並受到矚目,但是臺灣有很多的社會資源,如果我們懂得運用的話,希望可為臺灣未來開創新的前景。
日本的發展是臺灣很好的借鑑。日本不追求大獎,也不急於賣版權到其他國家,最重要的基礎是從原創者到編輯的訓練,一直到推動閱讀的推手,包括故事媽媽,全部達成一體,如此讓許多並沒有在國際上得到大獎的大師,如宮西達也,伊東寬等,在自己的泥土內生根發芽,在自己泥土上有了眾多的讀者。於是,很多故事媽媽講啊講,講出了他們這樣的大師,如此的原始出發點都是向內紮根。
所以出版人不應把市場極大化。市場越大、資本越大、很多優秀的作品可能反而被埋沒。在不追求國際大獎、不追求賣國際版權的情況之下,編輯如何去做?一旦有自己深耕出來,有情感、有深度的圖畫書,經由每一代的媽媽、爸爸、老師說給孩子聽,孩子長大後變成媽媽、老師,他們往往為孩子選最深刻的書,常是自己童年的閱讀。
「臺灣原創圖畫書的實力」座談會邀請到的講師群也星光閃閃。首先是資深的兒童美術教育專家兼教父的鄭明進老師,為我們從圖畫書發展的歷史談起,並說明積極參與版權圖畫書的引進和推廣圖畫書閱讀教育的影響:
我當老師的時候就開始做圖畫書,當時有給孩子看的「王子半月刊」,模仿日本雜誌,總編輯找了我和曹老師畫圖畫書,第一本是1968年出版的《十兄弟》,現由小魯重新推出複刻版,並用牛皮紙印製,真是太令人高興了。當時沒受訓練,也沒有繪製圖畫書的經驗,完全靠摸索。而當時的作者謝新發原是國小老師,聽說去當導遊了,現在出版的是由沙總監改寫。
由洪文瓊老師整理的臺灣圖畫書發展年表中,可以看到1975年是和老搭檔林良合作創作了兩本書,是洪文瓊和吳英長的邀請,心態上是很自發的,就投入了工作。當時自己的願望就是希望臺灣也有自己的圖畫書給孩子看,我當老師時常用日本圖畫書給孩子看,當時的日本的圖畫書也是購自英國版權。英國牛津大學圖畫書出版部有個特約畫家Brian wildsmith畫伊索寓言畫的很好,觸動我對圖畫書的關心和興趣。
當時繪製這本書的原動力就是想做一本書給小孩子看,想知道小朋友用什麼眼光來看,我是非常認真的美術老師,教了許多兒童畫,從兒童畫中看出兒童的眼睛,兒童的眼睛很重要,什麼東西吸引他們才是最重要的。
像我自己的孫女六個月時,看到日本現代畫家畫的大太陽就很興奮,又另外找了一本抽象圖畫書,配上簡短的句子,也很反應,我才發現自己對幼兒的視覺觀念需要改變了。當時希望十兄弟的造型就要小朋友能夠看,能夠看得懂。因此我開始回想自己教兒童畫的經驗,幼兒時期看東西像螃蟹走路,小班到低年級還沒有空間觀念,因此兒童畫常出現一條基底線的畫法,我也將它運用在書中。
我從和孫女的相處經驗發現,幼兒也會有視覺感動,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會很開心,但我們卻常常忽略這一部分。所以我一直主張嬰幼兒圖畫書的年齡層應該要更降低,甚至是喝奶的書。在臺灣市場反應卻不太好,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部分。
兒童在幼小的視覺移動是一條線,透明的、正面的,到了低年級側面的畫面才會出現。這些元素在十兄弟的畫法上都用到了,這段時間我是藉助兒童畫來創作兒童看畫的眼睛。原創書的元素來自兒童的眼睛,幼小的孩子空間概念才不管車子會不會撞到房子。這本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當時的材料缺乏,所以是用廣告顏料繪製,印刷師父還要描過才製版印刷,現在的版本是從影印版本中重新描圖再重新印製,就像變魔術一樣再變出來。
接下來曹俊彥老師應該也可以帶來許多經驗分享,尤其是擔任在中華兒童叢書編輯時和許多畫家合作。臺灣圖畫書以政府的角度來作,最早的是趙國宗老師的作品,作者是林良先生。民間出版社最早的則是我,希望能下有機會邀請林良先生上臺聊一聊,謝謝大家。
曹老師參與臺灣圖畫書的製作比省教育廳發行的中華兒童叢書更早。可說是跟著臺灣圖畫書發展史一路走來,是怎樣的過程成就臺灣今日原創圖畫書的發展實力,問曹老師最清楚了:
我和趙國宗是同一批的,但是趙老師卻是第一本,趙老師的畫風在當時已經相當超越。今天來談看到圖畫書的發展潛力,第一來自於強烈的需求,也就是說有很好的市場,就如社長所說,不能為了市場來作事情,而是為了兒童。第二、有很好的成長沃土,第三、大家的努力,接著勇於面對世界,還要有適當的鼓勵,更多的參與和鼓勵,引出更多的創作,才有更多的新手產生。
什麼是強烈的需求:第一、故事媽媽常問我們什麼時候才有更貼近我們的孩子生活題材的圖畫書。第二、出版社和作者和國外交流,覺得我們拿不出代表作品。第三、創作圖畫書時,最能夠滿足我們的創意產業的創意在哪裡?其實就在原創圖畫書裡。
非常好的沃土讓原創的能力成長,以前有國語日報、兒童日報,很多報紙有兒童版,現在卻不見了,兒童日報創辦人洪文瓊老師,可以問他為什麼現在不見了。刊物培養出更多的讀者,養成閱讀習慣,對我們圖畫書、小說或其他閱讀產生更多的需求,但今日沃土減少了。
我在中華兒童叢書當時編輯時,有一個最簡單並且遵守的原則,一定自己作。參造人家的東西做做看,那時的原創就在這裡。那時作品登過,給過稿費,作品就成了刊登報紙的,但臺灣今日相當尊重創作者,給予版稅。印刷技術進步也是讓創作者獲得更寬闊的創作空間。信誼的幼幼圖書是我和李南橫先生開始的。當時非原創不可,但當時以這樣的理念去作時,但被鄭老師打敗了,當時漢聲精選以訪問的方式販賣。但又因為漢聲精選的刺激,信誼也開始改變作法。
有了沃土之後要大家努力,而且要勇於鼓勵,若沒有這些歷史,臺灣今日的創作潛力不會存在。洪健全文化基金會獎鼓勵創作者投稿,這就是鼓勵並為兒童努力的訊息放出來,當時就有許多很不錯的表現的創作者出現,在座的劉宗銘老師就是其中一位。接下來,有個慈恩兒童文學創作研習營,由一位開正法師發起的,何雲姿是慈恩圖畫書獎出來的,但是主持人是洪文瓊老師。信誼文學獎開始,後來陳國正圖畫書獎,一個一個獎出來,臺灣的創作者真的有一個園地來發表作品。包括國語日報牧笛獎、彥棻基金會設立的中華兒童文學獎、貓頭鷹愛家手繪書等。給創作者許多鼓勵,創作一本圖畫書,可能突然間有個很好的點子,從構想到完成,有時一年、二年都作不出來,真的是需要許多鼓勵和獎勵。
圖畫書的作者需要面對世界,日本的圖畫書創作者剛開始不需要,因為他們的沃土夠大,他們的出版社就像陳社長開始說的那樣的認識,為小孩創作,不是為了賺錢來創作。國外書展時國內出版社搶版權回來,臺灣創作空間被壓縮,並用世界精選的圖畫書作為標準來和臺灣剛出爐的創作者來比較,公平嗎?不公平沒關係,越不公平,發展的越好,只希望出版社能平衡一下。翻譯的書除了是壓力之外,也是很好的觀摩和刺激,讓大家的眼睛睜亮,所以創作潛力一旦出來就是面對世界,一定爬到世界水準才能存活。
更多的參與。圖畫書創作不是出版社、創作者、編輯的事,而是家長、老師、小朋友等使用者的事,更是教育學者、心理學者、兒童學者、幼教專家、生物學家、數學家、生物學家、環境保護與文史工作者,幾乎全面的參與。所有的人一起來關心圖畫書的創作,面向會更進入到小朋友的需求。兒童讀物的寫作,很簡單的一句話,深入淺出,但如何深入,當然要所有專家的加入,當在信誼基金會做數學寶盒時,邀請數學教授來和編輯上課、做示範,如此成了最大的受惠,因為到了光復書店才有了《你一半我一半》、《別學
我》等這些書的出現,小魯文化現又將重新出版。很多專家的加入,臺灣圖畫書的創作潛力才有可能更廣更深。
各縣市政府也在作圖畫書,雖然當時教育廳已經很特別了。但結束之後,最先開始的是農委會做的田園之春,影響了許多縣市,讓在地的作家、畫家、小學老師、文史工作者參與創作圖畫書,首先開跑的是臺南縣南瀛之美目前有43本、臺東縣、臺中市、金門、高雄、臺北縣做多元文化,都有很好的創意,提供創作者成長沃土。
各縣市更鼓勵小朋友創作圖畫書,鼓勵新秀。小朋友的創作力是非常強的。還有民間團體羅慧夫鼓勵小朋友創作圖畫書,讓人感動的是,圖畫書不是用來賺錢的,而是用來推廣愛的。臺灣藝術教育館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獎也是鼓勵學生創作圖畫書的,2006年開始辦到2009年。水準不輸專業。新秀一個一個都出來了。
臺灣原創圖畫書的新芽需要各界的支持,不只出版社而已,包括設獎。科學類、文學類分類設獎會更好,報紙、雜誌也要加油,希望能夠再為初學者、或開始有創作興趣的人創造沃土。給臺灣原創圖畫書最重要的一個字是愛,要愛兒童、愛文學、愛藝術、更要愛臺灣。
|